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头颈部复发再程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赵惠 苗磊 时营亭 杨雪梅 贡海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头颈部复发再程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0

摘要:目的 研究头颈部肿瘤再次发作时采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复发头颈部肿瘤患者52例,均予以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CARES-SF量表内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关系等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总有效率80.77%(42/52),临床获益率98.08%(51/52)。结论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应用于复发头颈部肿瘤再程放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增进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疼痛程度;再程放射治疗;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生活质量

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由于其所在区域特殊,周围密布众多神经和血管,手术和放射治疗的难度较高[1]。以往治疗头颈部肿瘤通常采用结合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综合疗法,受限于头颈部空间狭小,器官和组织密集排列,根治性手术治疗常常会导致不可逆性器官功能损伤[2]。尽管放射治疗与化疗在提高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有20%~50%的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后,2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对于头颈部肿瘤复发的患者,仅有约20%符合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条件[3~4]。因此,放射疗法依旧被认为是治疗头颈部局部复发性肿瘤的首选方法之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射波刀技术,能够实现对肿瘤的精确定位,并采用短疗程、高剂量的分次治疗方案,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头颈部肿瘤再程放射治疗中应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复发头颈部肿瘤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8~72岁,平均(52.42±11.25)岁;初始放射治疗剂量54~70 Gy,平均(63.22±7.41) Gy。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复发头颈部肿瘤;初次接受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间隔时间≥6个月;既往均接受过常规放射治疗。排除标准:临床检查资料缺失;生存期<6个月;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

1.2 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接受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时选择仰卧位,以颅骨作为定位参照点,再用热塑记忆面罩固定头部。对于脊柱以下部位的病变,以射波刀系统的Spine X-Sight系统通过追踪相邻椎体并利用真空垫固定进行定位。进行CT扫描时,每层厚度设置在1~1.5 mm。在治疗计划系统应用过程中,进行CT图像融合操作,标记治疗目标区域,明确界定需重点保护的器官,如脑干、垂体、视神经、脊髓等,治疗前的影像资料可用于对治疗目标区域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在治疗规划中,治疗区域被规定为在肿瘤区域的基础上向外扩展2~5 mm。治疗计划的放射剂量需要考虑多项因素,如组织病理类型、肿瘤准确位置、脊髓和周围器官耐受能力,以及患者之前接受的放疗区域和剂量,综合考虑后确定最终剂量。处方剂量通常介于25~40.1 Gy,平均(30.45±5.87)Gy。

单次剂量设定为4~8 Gy,治疗分隔次数为4~7次。

等剂量曲线范围定在68%~88%,等效生物剂量平均(60.02±11.68)Gy。肿瘤区(GTV)的覆盖率应保持在95%~100%之间,新适形指数则介于1.28~2.92。运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技术进行治疗时,采用6 MV直线加速器作为放射源。在治疗过程中,确保患者位置和定位的稳定性。机械臂引导直线加速器按照治疗计划设定的路径准确到达治疗点,并利用影像追踪技术调整加速器位置。整个治疗过程预计持续0.5~1 h。所有患者将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5]进行评估,总分0~10分,

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2)治疗效果:于末次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使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6]进行评估。完全缓解(CR)为病灶消失,且维持1个月;部分缓解(PR)为病灶缩小≥30%,维持1个月;疾病稳定(SD)为病灶缩小<30%,或增加<20%;疾病进展(PD)为病灶增加≥20%。治疗总有效率=(n-SD-PD)/n×100%;临床获益率=(n-PD)/n×100%。(3)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7]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性功能、心理社会、婚姻关系、与医务人员的关系5个项目,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6个月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分析

5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CR 18例、PR 24例、SD 9例、PD 1例,治疗总有效率80.77%(42/52)、临床获益率98.08%(51/52)。

2.3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6个月患者CARES-SF量表内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关系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表2。

3 讨论

由于头颈部肿瘤位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手术治疗效果通常较不理想,易局部复发,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不高[8]。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头颈部肿瘤局部控制效果不佳,从而易导致肿瘤复发。放射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复发性头颈部肿瘤的主要疗法之一。然而,在对局部病灶进行放射治疗时,考虑到受影响部位的特殊性以及大部分患者之前接受过一定剂量的放射治疗,传统的放射剂量又受限于器官耐受剂量限制,这导致了局部病灶控制率降低,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加重了患者生理功能损害[9]。因此,为改善治疗效果,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以克服以上限制,增加局部病灶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关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试验报告尚不充分,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最大分割次数、每次最小照射剂量以及照射区域的最大直径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在综合考虑病变部位、患者既往治疗史、靶区特征以及病变复发间隔等多种因素后,本研究采取25~40.1 Gy

的治疗剂量,分4~7次进行治疗。对于肿瘤与关键危及器官距离较近的病例,采取增加分割次数、降低单次照射剂量的治疗策略,目的是减少放射性损伤的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CR18例、PR24例、SD9例、PD1例,治疗总有效率80.77%、临床获益率98.08%,表现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CARES-SF量表内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关系等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显示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效果。

近年来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经历了快速发展,此治疗方法将多条束或多条高能射线在三维空间内聚焦于身体特定区域,形成一个高剂量区域围绕焦点进行照射。辐射剂量在焦点中心达到最高,向边缘逐渐减弱,直至到达周围正常组织时急剧下降,这样有助于提高靶区剂量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10-11]。另外,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配备先进的影像引导系统,能够实时追踪肿瘤位置并进行精确的射线定向治疗,保证了治疗过程的精准性,将治疗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12]。该疗法高度的精确性和极佳的适应性,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能够实施短暂且分段治疗计划的坚实基础。尤其对于那些周围关键组织和器官无法承受高剂量放射治疗的病变,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便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治疗方案[13]。鉴于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所具备治疗周期短、单次剂量高、分割次数少,同时可实现高剂量照射肿瘤靶区、较低剂量照射正常组织,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再生等诸多优点,尤其适宜于那些曾接受过传统放射治疗却不幸遭遇复发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14~15]。

综上所述,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应用于复发性头颈部肿瘤患者,可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哲,王宁,王恒蛟,等.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的近期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2,13(1):5-7.

[2]梁钧业,吴云强,张义龙,等.头颈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58(4):213-217,233.

[3]牛保龙,曲宝林,徐寿平,等.头颈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外围辐射防护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

2021,18(10):33-36.

[4]吴云来,孙谦,韩洋,等.发泡胶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2,19(12):33-37.

[5]花永虹,董锐增,朴永锋,等.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初步结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3):

235-238.

[6]张余飞,温居一,康静波,等.SBRT治疗复发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初步应用探讨[J].肿瘤学杂志,2016,22(10):

827-831.

[7]刘壮,邱鸣寒,吴志强,等.26例术后复发性胆管细胞癌射波刀SBRT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9,28(7):518-521.

[8]汪琳,王瑞琪,董百强,等.147例T1-2 N0 M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BRT后失败模式及生存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3,32(8):683-688.

[9]余海燕,朱晓斐,汤寅,等.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对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生存期的影响[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9,19(1):30-33.

[10]沈钰新,朱晓斐,居小萍,等.立体定向放疗再程治疗局部晚期复发胰腺癌的疗效分析[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8,18(3):153-158.

[11]吴晴,董百强,金佳男,等.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内复发灶立体定向放疗与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22,42(11):857-864.

[12]朱魁魁,李振宇,张盛,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TKI联合肺部病灶SBRT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5):514-517.

[13]周宪,舒小镭,何光雷,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5):46-49.

[14]雷俊琴,刘文扬,唐源,等.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Ⅱ期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22,44(3):282-290.

[15]李强.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

2021,6(2):138-1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