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展开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估
作者: 朱圆心 王言董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步行功能(Berg平衡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CS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步长偏差低于参照组,Berg平衡评分、步速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模式可显著减轻颅脑手术患者运动与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护理模式;语言功能训练;认知思维训练
颅脑手术在临床广泛开展,用于包括头皮血肿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存在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即使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加重经济与心理负担。为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水平,积极促进其神经功能重建,需高度重视康复护理的实施[1]。康复护理主要聚焦患者受损或丧失的神经功能,实施针对性的训练,旨在减轻其日常活动中的障碍表现,重新构建相关功能。与传统护理不同,康复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并且集功能障碍预防、康复评估、训练等于一体。经由研究证实,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升康复信心,改善机体残存功能具有重要价值[2~3]。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护理模式在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参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3.48±5.95)岁;头皮血肿23例,颅骨骨折19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3.52±5.66)岁;头皮血肿21例,颅骨骨折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重颅脑手术治疗指征;无严重的复合伤;发病前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伴有皮肤感染;伴有精神类障碍疾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伴有处于哺乳期。
1.2 方法
1.2.1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策
予以患者常规查房,仔细记录其生命体征,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同时,配合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机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化吸氧等基础护理操作;帮助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观察伤口情况,维持敷料干燥。患者清醒后,及时开展常规健康指导,解答其相关疑问,说明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2.2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模式
(1)健康宣教:患者意识恢复后,及时进行沟通,介绍当前病情,取得其信任。结合患者当前的认知情况,利用图片、多媒体方式,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内容、必要性等。及时与患者家属交流,让其多鼓励、关心患者。
(2)营养康复支持: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评估结果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计划。对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注意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一般为20 mL/h,定时评估耐受程度,结合其耐受情况,适时调整输注速度。及时跟踪,合理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后续逐渐让患者自主进食,帮助其维持大便通畅。
(3)语言康复指导:基于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语言功能相关训练。结合患者个人能力,让其预先以字词训练为主,后续练习短语、句子等。随着患者语言功能逐渐恢复,设定相应场景,让其跟随广播、电视中的场景训练发音。初始以被动训练为主,患者掌握训练技巧后,在其家属监督下开展主动训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以此加快其康复速度。
(4)认知思维训练:选择励志小故事,由护理人员先讲述,然后患者复述。同时,还可为患者提供图片,指导其观看并记忆。在思维训练方面,可选择数字游戏的形式。
(5)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在术后早期,指导其选择适宜体位。一般为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等。此外,还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调整为半卧位。在患者保持仰卧位时,需注意控制时间。
(6)肢体康复训练:早期以被动按摩为主,按照一定的频率对上肢、下肢等进行刺激。患者意识恢复后,采取主动运动模式,可选择的运动方案有握手、桥式运动等。训练期间,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训练强度与时间。
(7)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有意识地帮助患者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逐渐学习穿衣、洗漱等。在患者机体状况改善后,逐步提升训练难度,进而强化其生活行为训练成果。
(8)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在其清醒后关注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明确其出现悲观、自卑情绪的原因。在患者换药、排便期间,注意隐私保护。积极疏通其不良心态,保持情绪稳定,以免诱发颅内高压。多与患者沟通,列举成功康复案例,鼓励其参与社交。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检查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高代表功能不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最高42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良好。(2)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步行功能:采用Berg平衡评分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步行情况良好,另测定患者步长偏差、步速等。(4)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如关节变形、感染、压力性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CSS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步行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前步行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试验组步长偏差低于参照组,Berg平衡评分、步速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颅脑手术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变化相对迅速,易造成不良后果[4~5]。为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加快损伤脑组织的修复,临床需重视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指导主要是从心理、肢体、认知、日常活动等维度进行康复干预,旨在帮助患者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重建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功能障碍程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面,试验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对于颅脑手术患者而言,其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早期仍有良好的可塑性,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有利于促进其在最佳恢复时间中完全康复。尽早开展康复护理,利用运动锻炼、认知康复等手段,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实施系统化干预,有利于促进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结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认知、肢体活动等维度进行被动、主动,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的风险[7]。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试验组CS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步长偏差低于参照组,Berg平衡评分、步速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康复护理要求在患者术后立即开展康复指导、训练,初始以体位指导为主,后续逐渐开展自我运动训练,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其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患者机体代偿功能改善,心理康复相关需求得到满足,也有助于加快其功能障碍缓解的速度。认知意识训练可进一步刺激患者脑组织,从而缩短侧支循环建立时间。另外,关注患者的焦虑情绪,并积极进行疏导,对提高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效果明显,可显著减轻颅脑手术患者运动与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秧秧,王向征,刘寒松,等.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期间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9):1648-1652.
[2]韩静,洪瑛,杜峰.基于康复教育护理团队实施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5):800-801.
[3]于雪婷,朱正日,郭栋,等.阶段式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15):75-78.
[4]张凤平,丁艮晓,梅洁,等.体位管理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合并脑脊液漏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5):663-664.
[5]尚晓彤,任男男.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神经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23,47(9):1122-1124.
[6]王冰,李娟妮.语言训练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8(10):137-139.
[7]蒋峰.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监护病房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2,7(2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