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动骨”需要休养一百天吗
作者: 郝敏 屈丽娜相信不少人听过“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古话,认为一旦筋骨受伤,就要休息够一百天才行。实际上,这只是古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对疾病愈合的一种大致总结,并非所有的“伤筋动骨”都需要休息一百天。
“伤筋”无小事
“筋”是中医学的术语。而在西医中,和“筋”意思最接近的医学名词是肌腱和韧带,其负责人体骨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功能。
“筋”的特性
第一,“筋”的伸展延长性较差。如果把肌肉、肌腱、韧带这三者作比较,肌肉的可伸缩性是最好的,肌腱次之,韧带最差。所以,日常做伸展运动时,要以肌肉为主,肌腱次之,而韧带需保持稳定,这样才不至于让“筋”在运动中受到伤害。
第二,“筋”的血运差,愈合困难。人体不同部位的愈合时间有一个判断标准,即该部位的血液运输多不多。血运越丰富,代表获得的营养越多,损伤后也就越容易愈合。因为肌腱和韧带主要为结缔组织,所以血液运输的相对较少,一旦损伤,自愈难度会非常大。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损伤了一小部分“筋”,可以通过打石膏、夹板、支具固定等方式进行保护,4~6周的时间就会愈合。但如果该部分的“筋”完全断裂,那么基本难以自愈,只能通过手术干预的方式帮助愈合。
“伤筋”的危害
生活中,有不少人对“筋”的重要性不太了解,一旦出现跌倒损伤,首先关注的就是骨头,而忽视了“筋”的受损情况。比如,患者扭伤脚踝,首先想着就是拍个X光片看看有没有骨折。然而,X线检查并不能显示出“筋”的损伤情况。“筋”的健康程度关乎关节的稳定性,对关节的运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些“筋”损伤后,虽然短时间内未达到完全不能动的程度,但如果对这种损伤不闻不问,缺乏“筋”的关节日久天长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例如,膝关节、踝关节的韧带发生损伤,但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后期很容易出现关节肿胀积水、疼痛、弹响,甚至是习惯性脱位、软骨磨损、半月板损伤、关节退化加速等。
“动骨”休息要科学
不少人在出现骨折后,首先想到的问题是:需要多久才能痊愈?治疗以后,多长时间才能自主活动?
实际上,不同部位的骨折,其愈合时间有所不同。科学的休息对于骨折的愈合非常重要,也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的重要方式。
不少患者认为,骨折治疗后就要好好静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让骨头慢慢愈合;还有些骨折患者因为动一动就痛,干脆躺着不动。所谓科学的休息并不是躺着不动,而是要做好骨折部位的保护,同时加强营养、进行早期锻炼,才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加快恢复速度,同时还能减少一些不良情况的发生,如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硬等。
骨折早期应该如何锻炼呢?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躺着时,膝关节尽量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尽量背伸,保持5 s,然后放松,多次重复。如果是胳膊骨折,手指、手腕也可以进行活动锻炼,防止关节变得僵硬。当康复到后期后,就该进行其他锻炼,这个时间需要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决定。一般来说,如果术后患者钢板钉得比较牢固,术后几天就可以在医生或者康复师的帮助下做不负重的康复锻炼。
“伤筋动骨”后如何正确休养
受伤部位要抬高
外伤、手术都会对肢体造成创伤,并损伤血管网,受伤部位末端的血液往心脏回流的通路会被阻断,导致大量血液淤积在四肢的末端,从外观上表现为肿胀。消除肿胀除了需要时间,让血管网建立侧支循环外,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是把受伤的肢体通过垫被褥、垫子的方式进行抬高,要高于心脏的水平,通过“水往低处流”的原理促进血液往心脏的回流,适合膝盖、髋、大腿、小腿、脚踝、前臂、上臂、手指、手腕、肘等部位的大部分损伤。如果感觉累了,可以在2~3 h后将被子或者垫子撤掉,把受伤的部位平放在床上放松一下。这两种姿势可以每隔2~3 h进行替换。
调整饮食
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科学调整饮食。“伤筋动骨”后,平时的饮食完全能满足损伤部位生长的营养需求,不必服用营养品、接骨药。建议长期卧床的患者多吃点蔬菜、水果等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因为长期躺在床上不活动,容易发生便秘。
多翻身、多排痰
老年人“伤筋动骨”后,千万不要总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要多注意翻身,避免发生褥疮。一般情况下,每个小时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年纪大了,动起来不方便,可以买一个气垫床;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最好涂一些爽身粉。褥疮想要愈合很困难,且如果没有控制其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感染,后果非常严重。此外,对于有呼吸道疾病的骨折患者,日常要注意排痰。如果患者自己排痰困难,家属可以通过拍背的方式来帮助其排痰。
“伤筋动骨”的中医疗法
复位
骨折或脱臼时,会导致骨头或关节偏移,不仅影响了肢体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压迫到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剧烈疼痛。在中医治疗中,复位主要通过手法轻柔地调整关节或骨头,让它们回到正确的位置,恢复骨头之间的正常对接,从而减轻疼痛,帮助伤处愈合。复位手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固定
固定是一种通过外部的支撑,帮助受伤部位稳定下来,避免再次受力或移位,促进骨头愈合的方法。常见的固定方法有石膏、夹板或绷带等,能够有效防止受伤部位的过度活动,为骨头或关节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在中医治疗中,医生还会使用草药浸泡的布料进行固定,不仅能够固定伤处,还能通过药物的作用帮助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恢复。
练功
中医认为,受伤后通过适当的练功,不仅能帮助骨头愈合,还能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练功的重点是通过舒缓的动作,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流动,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常见的中医练功包括太极拳和气功,采用温和的动作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在康复过程中,练功不仅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能避免长期静养带来的肌肉萎缩。练功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或做出不当的动作而加重伤情。
内外用药
外用药包括膏药、药膏等,可直接涂抹在受伤部位,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常见的外用药有活络油、舒筋膏等,能够帮助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加速血液流动,促进受伤部位的恢复。内服药则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帮助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常见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能够帮助补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伤筋动骨”的科学恢复
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是关键
发生“伤筋动骨”后,第一步是及时就医。无论是骨折、扭伤还是拉伤,医生都能通过专业检查确定伤情的严重程度,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轻疼痛,防止情况恶化。例如,在骨折的情况下,医生通常会通过X光确认骨头的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固定和保护。对于韧带和肌肉的损伤,医生会给出止痛和消肿的建议。通过专业的医疗介入,可以让康复的过程更加顺利。
合理休息与适当活动相结合
在受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合理休息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代表要长期静养,适量的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愈合。例如,对于轻微的肌肉拉伤,医生会建议患者在疼痛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以防止肌肉僵硬。骨折患者虽然需要固定,但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非负重的活动,以维护关节的灵活性。找到休息和活动之间的平衡,是科学恢复的关键。
物理治疗,促进恢复速度
物理治疗在“伤筋动骨”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专业的物理治疗,比如超声波、热敷、冷敷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消肿。热敷能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冷敷则有助于减少肿胀和炎症。随着疼痛减轻,专业的康复训练也可以逐步加入,帮助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物理治疗师会根据具体的伤情,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从而加速恢复的进程。
均衡饮食,支持身体修复
科学恢复离不开均衡饮食。受伤后,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支持组织修复,尤其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蛋白质是肌肉和组织修复的基础,钙对骨骼愈合至关重要。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帮助身体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最佳状态。所以,在恢复过程中,应注意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瘦肉、豆类以及乳制品,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获取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增强免疫力,促进骨骼愈合。
“伤筋动骨”康复的常见误区
动静失当
骨折初期的重要治疗步骤是固定,以利于断骨生长,石膏固定是常用的外固定方式。许多患者受到“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误导,且以为石膏固定就是不能动,故卧床静养而不敢动,结果造成体质虚弱、情绪低落、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骨折或手术后需要相对制动,但不代表完全不动。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往往因体弱而更加缺乏运动,可导致一系列的卧床并发症,包括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褥疮、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无力。
动静失衡是影响伤科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固定时间不当、固定物选择不当、固定松紧失当、功能锻炼不及时或不当等原因会造成动静失衡,经络痹阻气血失和,筋骨失养筋脉拘挛或萎软失用,关节不利,筋骨不续,从而导致筋肉萎缩,甚至筋废、骨不连。
随意按摩和热疗
对于急性外伤或手术后的患者,许多家属会帮忙按摩或做热敷,认为这样可活血化瘀止痛,结果导致患者受伤处异常肿胀疼痛,甚至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实际上,一般受伤后24 h内,尤其是较大手术后72 h内,不宜在创伤局部进行按摩和热疗,因为此时是急性炎症水肿期,在创伤局部进行按糅合热疗不利于组织修复,且会影响下一步的治疗。
盲目补钙
有人以为骨折后多补充钙质能加速骨折的愈合。但科学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能加速断骨的愈合,且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还有引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这是由于长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对钙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的结果。对于骨折患者,首先要度过的是骨痂形成期,而骨痂的过度钙化会影响疾病痊愈后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