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需规避计划外创伤
作者: 叶会跃 朱慧脊柱微创技术是通过先进的影像引导和精密的手术器械,以最小的创伤完成脊柱疾病的治疗。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手术通过较小的切口和更精准的操作,减少了对脊柱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较小、住院时间短,同时降低了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微创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要求在手术过程中规避计划外创伤,从而确保治疗成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长期健康。
计划外创伤的来源与危害
计划外创伤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原本不在手术计划范围内的意外损伤或并发症。这些创伤往往源于手术操作不当、设备故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对脊柱及其周围组织造成严重影响。与预期手术创伤不同,计划外创伤通常无法预见且难以控制,往往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计划外创伤类型
(1)组织损伤:这是最常见的计划外创伤,包括对神经、血管、肌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其中,脊柱手术中神经损伤尤为严重,可能导致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永久性瘫痪。
(2)骨质损伤:这是一种常见的计划外创伤。尤其是在脊柱固定或椎间盘手术中,操作不当导致骨质破坏可能会引发脊柱不稳定或术后骨折等并发症。
(3)感染和出血:这些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在脊柱手术中风险更高。细菌感染和大出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规避计划外创伤
首先,精确的术前评估与规划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脊柱结构数据,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区域的情况,避免盲目操作。个性化方案不仅要考虑患者的解剖特征,还应包括病变位置、病程及患者健康状况,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其次,微创技术的操作精度是避免计划外创伤的关键。内窥镜技术可通过小切口插入内窥镜,并借助高清摄像设备,使医生能够精准地观察病变部位,进行实时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而机器人辅助手术则提供了更高的精度,特别在复杂的脊柱手术中,机器人系统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手术器械的动作,减少操作误差,进一步降低计划外创伤的风险。
最后,手术团队的协作与医生经验的提升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多学科团队的合作,能从多个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不同学科的专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医生通过经验的持续积累和技术不断提升,能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更从容应对,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24~72 h内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如出现新发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应检查是否为血肿压迫。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如发热、切口渗液或持续腰痛,需排查椎间隙感染。此外,还需要警惕脑脊液漏。若发生硬脊膜撕裂,患者需平卧休息,必要时行硬膜修补。
患者如何配合以降低风险
术前应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方案及潜在风险,如实告知医生自身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败,并按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