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对慢性伤口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 黄玲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对慢性伤口创面愈合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对慢性伤口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伤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湿性敷料换药治疗,观察组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创口面积与深度以及微环境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创口面积与深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温度、渗液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慢性伤口创面愈合。

关键词:慢性伤口;负压封闭引流术;湿性愈合;创面;微环境

慢性伤口是指无法正常达到组织学解剖或功能上完整状态等有序修复过程的伤口,多见于骨科慢性创伤、糖尿病足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等。研究显示,慢性伤口常伴多种细菌性病原体,其耐药性较强,生物膜性能强大,会阻碍伤口闭合与愈合,是导致患者伤口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1~2]。现阶段,临床对慢性伤口以清创、红外线理疗、更换湿性敷料为主。湿性愈合疗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口愈合,但增益效果仍不足。负压封闭引流术是指利于具有可控性的负压吸引装置在创口表面形成有效保护膜,预防暴露性伤口感染效果较好[3]。本研究旨在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对慢性伤口创面愈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伤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48.25±4.25)岁;外科伤口10例,术后切口6例,感染愈合伤口16例,压疮5例,创伤后慢性溃疡7例;合并高脂血症6例,慢性肾病8例。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48.31±4.23)岁;外科伤口13例,术后切口7例,感染愈合伤口14例,压疮6例,创伤后慢性溃疡4例;合并高脂血症9例,慢性肾病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FD2021-12-56)。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伤口护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体征检查后确诊;伤口无愈合倾向,且持续时间>30 d;伤口较大,直径>3 cm;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确诊为结核伤口、癌症伤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临终前;伴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较差,无法完全配合清创、换药等治疗;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湿性敷料换药治疗

彻底清除伤口周围多余分泌物,剪除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伤口,随后用碘伏溶液消毒。敷料浸湿碘伏溶液,形成湿性敷料,放置于伤口部位,包扎。定期更换湿性敷料,1次/d,直至伤口部位出现新生肉芽。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

治疗开始前,评估伤口情况,包括状态、深度、面积等。治疗时,先开放伤口内腔间隙,保障后续敷料剪裁不留死角,根据伤口形状、大小裁出相对应的敷料,放入伤口创面,确保敷料与伤口创面充分接触,用透明薄膜覆盖于表层,薄膜大小以超出伤口边缘皮肤2~3 cm为宜,与皮肤黏合并形成封闭空间。置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一端在医用泡沫上,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开启设备,选择持续吸引模式,根据伤口评估结果设置仪器压力参数,一般参考值为120~130 mmHg。若伤口接近脏器位置,则适当降低压力参数为50 mmHg。若接近潜行伤口,则调整压力参数为200 mmHg。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伤口出血、疼痛情况。间隙吸引时间为

5 min/次,间隔时间为2 min/次。保持24 h负压封闭引流状态,若需下床活动,可通过负压瓶维持负压吸引。密切观察封闭情况,及时清洗引流管,保持管道通畅,直至伤口部位出现新生肉芽。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及上皮化;显效,治疗后创面基本愈合,存在新生肉芽组织或伤口边缘可见明显粉红色新生上皮组织,且无分泌物、腐烂组织,渗液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效,治疗后创面明显缩小且缩小率为20%~60%,存在暗红色肉芽组织,分泌物、腐烂组织以及渗液较治疗前有所减少;无效,治疗后创面缩小速度缓慢且缩小率<20%,肉芽颜色苍白或仍未见愈合倾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创面缩小率=(治疗前创口面积-治疗后创口面积)/治疗前创口面积×100%。(2)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标准:创面呈闭合状态,创面上皮组织覆盖面完整,且与周围健康皮肤颜色基本接近或略有区别,在轻微外力施加下无明显开裂、溃疡劈裂表现。(3)比较两组创口面积与深度:治疗前后,用数码相机采集患者伤口图像,测量伤口面积与深度。其中,创面面积采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Image J软件计算,测量3次,取平均值;伤口深度或浅度采用数字平面摄影法进行测量。(4)比较两组微环境指标:治疗前后,检测创面温度、渗液pH值。创面温度用体温枪检测;pH值用检测试纸测定,采用广泛试纸确定测量区间,后采用精密试纸测定具体数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愈合情况、创口面积与深度比较

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创口面积与深度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微环境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创面温度、渗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温度、渗液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通常将在接受为期1个月正规治疗后仍未愈合或无明显预后倾向的伤口定义为慢性伤口[5]。正常伤口愈合是由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组织共同参与完成的复杂生物学过程,需要经历抗炎、抗感染、修复结缔组织、促进血管再生等流程[6]。慢性伤口多受疾病、创面大小、伤口性质、自体修复功能等内外因素影响,愈合过程超过正常病程,若长时间不给予有效处理,不断延长治疗时间,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持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7]。

湿性愈合是指使用含有湿性成分的抑菌敷料覆盖与创口,旨在为创口创造适宜无菌、湿性环境,促进皮肤组织肉芽再生。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促进表皮细胞迁移,调节创面氧张力,通过营造低氧环境为毛细血管提供生长所需营养,促进更多生长因子释放,进而有效加速毛细血管生成,加快伤口愈合[8~9]。但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且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多种新型创面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负压封闭引流为其中之一。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能够在隔绝外界污染基础上为新生肉芽组织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且负压封闭引流术可加速消除创面皮肤组织水肿,改善局部区域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细胞生长,进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同时,术中所创造的负压条件具有引流作用,能够加快创面脓液、渗液流动,避免多余渗液积聚,降低创口皮肤组织间隙压,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开放,建立新生血管,显著改善局部创面血流供应以及创面周围微环境,降低局部细菌繁殖率。此外,封闭治疗环境可保障伤口及其周围组织湿润程度,降低伤口破裂出血风险,有助于上皮组织再生和爬行,保护新生肉芽组织,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创口面积与深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温度、渗液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湿性敷料湿敷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慢性伤口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蒋琪霞,朱玉玲,刘国帧,等.负压伤口治疗结合局部氧疗用于慢性伤口的抑菌及愈合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4):491-496.

[2]梁玉祥,郎志刚,郭强,等.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泡沫敷料治疗慢性感染伤口的疗效及抑菌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21):69-72.

[3]段冰冉,徐袁丁,董训忠,等.皮肤保护膜对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1):2719-2725.

[4]宁宁,廖灯彬,刘春娟.临床伤口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4,142-143.

[5]顾炜,顾玉宇,牟旭红,等.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照顾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0):1899-1902.

[6]蒋琪霞,范丽华,王雅婧,等.局部氧治疗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治愈骨折后难愈伤口[J].创伤外科杂志,

2022,24(11):873-877.

[7]韩妹.协同护理模式干预辅助湿性治疗慢性伤口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0):1558-1563.

[8]吕菊英,王俊兴,徐雪雁,等.湿性愈合理论联合红蓝光治疗在慢性伤口患者中的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40(19):3553-3556.

[9]楼丽霞,邢晓威,戴振华.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24,31(3):437-4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