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联合游走罐治疗风寒袭络证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王春
摘要:目的 观察温和灸联合游走罐治疗风寒袭络证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风寒袭络证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和灸联合游走罐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面部表情恢复程度分级、口角歪斜改善情况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耳后疼痛、味觉障碍、泪液分泌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和灸联合游走罐能显著改善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面瘫;温和灸;游走罐;耳后疼痛;味觉障碍
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这种疾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生,其中以20~40岁人群高发,且男性患者数量略多于女性。面瘫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表情不自然、口角歪斜等症状,对患者面容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温和灸是一种将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所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的疗法,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能够有效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神经营养供应,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2]。游走罐是通过在体表移动拔罐器具产生负压吸附作用,进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在面瘫治疗中,游走罐能够刺激面部经络穴位,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3]。本研究旨在观察温和灸联合游走罐治疗风寒袭络证面瘫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风寒袭络证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5.8±5.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1.2)个月。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5±4.8)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7±1.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针灸学》[4]相关诊断内容,起病突然,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出现疼痛或发热症状;一侧面部呈现板滞、麻木之感,伴有流泪现象,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无法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标准,急性起病,通常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面神经麻痹,如受累侧不能皱眉、闭目时露睛、鼓腮漏气、口角向对侧歪斜;伴有耳后疼痛;排除继发原因。纳入标准:符合以上标准;年龄、性别不限;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接受过相关中医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对艾绒或拔罐过敏;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脱落标准:自行退出试验;未能按时治疗;试验期间并发其他重大疾病需要中断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甲钴胺片,口服,每次0.5 mg,
每日3次,共治疗14 d。(2)面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自主运动训练,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共训练14 d。具体如下:抬眉训练,用力抬眉,使其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闭眼训练,嘱咐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若不能完全闭合眼睑而出现露白时,可用食指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耸鼻训练,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运动功能恢复;示齿训练,嘱咐患者让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而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努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症状也会随之消失;鼓腮训练,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增强面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促进面部肌肉正常功能恢复。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和灸联合
游走罐治疗
(1)温和灸:取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将已经点燃的艾条对准所选穴位,保持2~3 cm距离,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到温热舒适的刺激但又不会产生灼痛感。施灸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感受和反应,适时调整艾条与穴位的距离和角度,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4 d。
(2)游走罐:在患者面部仔细且均匀地涂抹适量含凡士林的润肤品,确保覆盖面部所有皮肤,重点涂抹经络走向区域,最大程度地减少罐体与皮肤之间的摩擦。使用拔罐器具,沿着面部经络走向,以缓慢、平稳且连贯的速度移动,注意控制好力度和速度,力度不能过轻,以免无法产生有效的负压刺激,也不能过重,以免损伤患者面部,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刺激过于短暂而无法发挥作用,也不能过慢,以免造成局部淤血或不适,每日1次,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面部表情恢复程度和口角歪斜改善情况。面部表情恢复程度:良好,患者面部表情基本恢复正常,可自然流畅地展现各种表情,无明显僵硬或不协调;一般。面部表情有一定程度恢复,但存在轻微不自然或部分表情展现不够充分;较差,面部表情恢复不明显,仍有明显僵硬和不协调。口角歪斜改善程度:显著改善,口角歪斜状况极大缓解,接近正常状态,歪斜程度明显减轻;部分改善,口角歪斜有一定好转,但仍能明显地看出歪斜较之前有所减轻;未改善:口角歪斜状况基本无变化。(2)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面部表情恢复程度分级、口角歪斜改善情况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耳后疼痛、味觉障碍、泪液分泌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一旦面神经受到干扰,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如同电流在电线中传输,一旦受阻或异常就无法有效地将指令传递至面部肌肉[6]。这种传导功能障碍可引发一系列面部症状,如面部肌肉无力、瘫痪等,使患者无法自如地控制面部肌肉运动,从而导致表情异常,如口角歪斜、无法正常闭眼、皱眉等,给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带来极大的困扰。
温和灸的作用机制在于其所产生的温热刺激效应,通过燃烧艾条或其他具有药效的物质释放出温热的能量,促使血管扩张,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为面部组织带来充足的氧气,增加面神经营养供应,从而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7]。游走罐的运行机制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负压吸附作用,拔罐器具在体表移动时会产生一种吸附力量,这种负压吸附作用直接作用于面部体表区域,精准地刺激面部众多经络穴位,有效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无阻。在长期疾病影响下,面部肌肉可能会处于紧绷和不自然的收缩状态,而游走罐的负压和移动刺激有助于放松这些肌肉,使其恢复正常的舒张和收缩节奏,增强面部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8]。温和灸和游走罐联合使用可相互补充、协同增效[9]。此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灵活安排治疗频次和顺序。例如,初期阶段以温和灸为主,随着治疗的推进,配合游走罐巩固和强化治疗效果,或在同一天的治疗中先进行温和灸温暖刺激,再通过游走罐深度疏通和调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面部表情恢复程度分级、口角歪斜改善情况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耳后疼痛、味觉障碍、泪液分泌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温和灸联合游走罐能显著改善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康复效果,提高效果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继,马强.玉屏牵正法治疗早期气虚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22(17):146-149.
[2]钟倩,林国吉,付洋.电针与面部走罐联合治疗面瘫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24):146-149.
[3]陈思聆,袁青.靳三针结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4):886-892.
[4]冀云鹏.中医针灸配合走罐治疗面瘫患者疗效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3.
[5]许小燕,曾根平,陈婉妍,等.“面口合谷收”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与机制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32(20):66-70.
[6]王心慧,毕怀梅,张朔玮,等.火龙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5):95-98.
[7]何宗卿,经双双,王庆波,等.“面部三线”平衡针法为主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撷要[J].江苏中医药,2023,55(10):48-51.
[8]刘晓静,王世广,毛雪文.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5):5.
[9]江永,江文婷,张林艳,等.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23,21(3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