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 秦文静

摘要:报道医院2023年8月1日收治的1例腹痛患者病例,经上腹部MRI检查发现脾脏占位,于2023年8月9日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痊愈出院。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脾脏罕见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需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但明确诊断仍需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脾脏肿瘤,及早予以患者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势,能够清晰地显示脾脏形态、结构及病变特征。深入研究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MRI表现,可为医生辅助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报道医院2023年8月1日收治的1例腹痛患者病例,探究其MRI诊断价值。

1 病例资料

1.1 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男性,46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年”于2023年8月1日来医院就诊。主诉:1年前饱餐后首次感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疼痛性质为针扎样痛,活动后尤为明显,呈间断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均无明显规律,疼痛常伴有放射至背部的感觉,但并无恶心、呕吐、腹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患者曾尝试自行缓解症状,但效果不显著。入院前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的情况,疼痛强度较之前显著增加,且间断性背痛也随之出现。疼痛加重后患者未出现发热、寒战、黄疸等系统性症状,也未表现出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消耗性表现。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手术史或外伤史,亦无类似症状家族史,无慢性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入院时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稍膨隆,右上腹部在轻压时可引起轻度压痛,其他部位无明显异常。

1.2 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血钾水平为3.33 mmol/L,略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这提示可能存在轻度电解质失衡。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七项)、传染病筛查(8项)以及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均未发现异常,排除常见感染性、出血性及恶性病变可能。

1.3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色超声果提示患者存在胆囊结石并伴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可能部分解释患者右上腹疼痛,但由于疼痛性质和影像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上腹部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脾脏大小和形态尚属正常范围,但在脾脏实质内发现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48 mm×47 mm×39 mm,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信号特征(图1~2)。在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权成像(T2WI)上,该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等信号和低信号,中心区域显示为明显的低信号,提示可能存在纤维化或坏死组织。脂肪抑制序列(T2-压脂)同样显示病灶为混杂低信号。进一步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表明该病灶的细胞密度较低或细胞外空间较大。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显示病灶区域为等信号至稍高信号,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病灶低细胞密度特征。动态增强扫描(CE-MRI)显示,病灶增强后呈中度至较明显的渐进性持续不均匀强化,这种强化模式提示病灶可能包含不同的组织成分,如纤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灶边界清晰,未见明显浸润周围组织的征象(图3)。

基于上述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倾向于考虑脾脏脉管源性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可能性较大。这类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团块状病灶,可能出现不均匀强化,且中心低信号区域可能与坏死或纤维化有关。然而,影像学表现仅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确诊仍需依赖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以确病灶的性质和潜在的恶性可能性。

1.4 病理检查结果

术中见脾脏上极有一大小约5 cm×5 cm占位,实质韧,包膜完整,呈灰白色。术后病理检查示(图4):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布,结节中见梭形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结节外被纤维组织,局部玻璃样变,有出血。免疫组化结果(图4B):SMA(+),Desmin(-),STAT6(-),CD38(浆细胞+),CD138(浆细胞+),Ki67(index:10%),CD68(组织细胞+),CKP(-),Bcl-2(-),Vimentin(+)。诊断:脾脏SIMT。

2 讨论

原发性脾脏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原发于脾脏的SIMT更是极为罕见[1~2]。SIMT是一种起源于脾脏的间叶性肿瘤,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SIMT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身免疫反应、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激发变态反应,以及手术、外伤、贫血、感染等引起的反应性改变[3]。此外,EB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SIMT[4]。

2.1 SIMT临床症状不典型

SIMT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且男女之间无明显的发病差异,由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也难以提供明确的诊断信息,导致术前诊断常常具有挑战性[5]。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腹部不适或无症状,因此易被忽视或误诊。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因其他疾病的检查而偶然发现脾脏的病变。本例患者即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超声和MRI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并伴有慢性胆囊炎,实际上是由脾脏病变引起的疼痛,说明脾脏病变症状可能被胆囊病变症状掩盖,导致临床上容易漏诊[6]。

2.2 SIMT影像学诊断特征

影像学检查诊断SIM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B超和CT扫描常用于初步评估,结果可见边界清楚的肿块,但缺乏特征性征象,仅在发现钙化包膜时提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容易误诊为淋巴瘤、血管瘤或错构瘤等其他类型的肿瘤[7]。相比之下,MRI具有成像序列多样化和高分辨率特征,被认为是诊断SIMT的更有效手段。MRI多方位成像结合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特征,分析病灶成分,确定病灶具体位置、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SIMT的MRI成像常见表现包括T1WI和T2WI呈混杂的等信号或低信号,中心区域通常为低信号,而周边则多为等信号,且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边的持续强化,而中心区域通常无明显强化,这提示病灶中心可能以纤维成分为主[8]。MRI检查的信号特点,如混杂信号、多种成分共存,反映了纤维组织、出血、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肉芽组织、炎症细胞等在病灶中的比例不同,这些特征对诊断和评估SIMT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中心未强化的低信号通常与纤维成分的存在相符合,这一特征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区分SIMT与其他类似的脾脏病变[9]。

2.3 SIMT病理学诊断特征

在病理学上,SIMT通常分为3种组织学亚型,即黏液/血管型、梭形细胞密集型和少细胞纤维型。这些亚型并非彼此独立,可能在同一病灶中混合存在,使得病灶的病理表现更加复杂[10]。在影像学上,MRI信号的混杂性往往表明病灶内多种成分混合存在,这与病理检查中观察到的梭形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混合分布一致有关。此外,局部玻璃样变和出血也可能是影像成分之一[11]。

3 结束语

综合使用影像学和病理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SIMT,降低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术前全面影像学评估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这种多学科的诊断方式对临床理解和管理SIMT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例患者临床症状为右上腹疼痛,疼痛部位与脾脏病变不一致,缺乏特异性。MRI检查提示脾脏混杂等低信号病变,T2WI、T1WI序列中心可见低信号区域,增强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边缘见不完整环状低信号,由此体现该MRI表现整体符合SIMT三大特点,即实质部分渐进性强化、中央部分地图样坏死和周边低信号包膜环,推测中央未强化低信号区域可能与增生纤维成分代替坏死有关。此外,本例为脾脏单发肿瘤,应与错构瘤、淋巴瘤、转移瘤及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脾脏错构瘤可见钙化、脂肪组织,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或低信号灶;淋巴瘤、转移瘤常多发,淋巴瘤轻度强化,钙化少见,常伴脾脏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典型者可呈“牛眼”状或“靶心”状;脾脏血管源性肿瘤,如血管瘤,增强早期周边结节样强化并向中央填充,延迟期与脾脏信号一致。SIMT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预后良好。目前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是主要手术方式,可达到微创根治切除的目的。本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脾脏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杨毅军,石景森,王健生,等.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总结[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1):34-36.

[2]赵军杰,马周鹏,林观生,等.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诊治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21,33(9):558-559,562.

[3]方仁杰.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1例[J].安徽医学,

2019,40(7):837-838.

[4]王嫚,沈中原,李金民,等.探讨多模态影像学对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22(11):109-111.

[5]柯志虹,邱思凡,罗超然,等.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24,22(8):83-85.

[6]曾惠娴,何国林,林波淼.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5-5,47.

[7]李洪林,石木兰,郝玉芝.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附3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306-308.

[8]周兴顺,张巧玲.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8):1291,1296.

[9]王灿,张春叶,陶晓峰,等.29例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2,20(5):494-499.

[10]张微竹,付莉,邓力.CT结合MRI检查对小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8(8):150-152.

[11]张仙土.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二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3):196-1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