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对患者镇静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 钟森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对患者镇静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7~9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中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0.6~1 mg/kg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给予0.2~0.5 mg/kg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T1、T2、T3时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 h的MMSE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不显著,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2、T3呼吸、SpO2、PaCO2、MAP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且对患者认知功能、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影响小,更具安全性。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麻醉;艾司氯氨酮;不同剂量;镇静效果;认知功能
艾司氯氨酮为氯胺酮的一种活性代谢物,已被证明在麻醉和镇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在许多情况下其效果优于传统氯胺酮[1]。其药理特性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具有麻醉和镇痛作用,也可能导致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艾司氯氨酮麻醉镇痛催眠强度是消旋氯胺酮的
2倍,且使用一半剂量即可达到与氯胺酮相似的麻醉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在与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使用时的麻醉效果仍待进一步探讨[2~3]。本研究选取2024年7~9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中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对患者镇静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7~9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中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凝血功能或细胞代谢正常;无艾司氯氨酮禁忌;无先天性疾病或恶性疾病。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重度昏迷或无意识;治疗依从性不高。
1.2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确保腰椎间隙张开,在两棘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处(腰椎3、4间隙)确定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棘上及棘间韧带,给予局部浸润麻醉,采用正方穿刺法或侧方穿刺法,将穿刺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或成一定角度刺入,穿入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及棘间韧带,继续推进直至进入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的位置,回抽确认有脑脊液回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注射0.5%罗哌卡因3 mL。术中根据患者反应和手术需要追加艾司氯氨酮维持麻醉效果,观察组给药剂量为0.2~0.5 mg/kg,对照组给药剂量为
0.6~1 mg/kg,静脉注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手术结束后,待患者麻醉苏醒将其安全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镇静程度:评估T0(用药前)、T1(用药5 min后)、T2(用药10 min)、T3(20 min)
各个时间点的Ramsay评分。(2)比较两组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总分30分,分数越高提示认知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呼吸和循环相关指标:主要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Ramsay评分比较
两组T1、T2、T3时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MMSE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 h的MMSE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不显著,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呼吸和循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T1、T2、T3呼吸、SpO2、PaCO2、MAP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手术前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使用相应的麻醉药物和技术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无意识或意识模糊状态。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细致的护理和观察,确保其迅速苏醒,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4~5]。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为临床研究重点。
艾司氯氨酮是一种选择性抗抑郁药,属于氯胺酮右旋异构体,其主要作用靶点为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通过与苯环己哌啶位点结合非竞争性抑制谷氨酸对该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神经元活动,产生麻醉和镇痛作用。与传统抗抑郁药不同,艾司氯氨酮的作用机制更加显著,可通过调节NMDA受体发挥抗抑郁作用[6~7]。蛛网膜下腔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部麻醉药物阻滞脊神经根,从而产生麻醉效果,常用于各种手术和疼痛治疗[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T1、T2、T3时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72 h的MMSE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不显著,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2、T3呼吸、SpO2、PaCO2、MAP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且对患者认知功能、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影响小。小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关键在于通过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艾司氯氨酮,实现对患者的强化镇痛镇静。在这一过程中,艾司氯氨酮剂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镇静效果以及患者术后的舒适度。高剂量艾司氯氨酮可能导致患者进入过深的镇静状态,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和焦虑,但也可能增加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或认知功能障碍。蛛网膜下腔麻醉中,麻醉师需要密切评估患者具体情况,精确控制艾司氯氨酮剂量,确保达到合适的镇静水平,保证麻醉安全性[10]。小剂量艾司氯氨酮够覆盖腹腔镜手术、髋膝关节置换等中重度疼痛,且不影响原脊麻恢复时间,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几乎无血流波动与精神副作用,保护老年认知功能[11]。高剂量艾司氯氨酮可强力激动σ受体及扰乱前额叶多巴胺平衡,诱发幻觉,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而小剂量艾司氯氨酮对NMDA拮抗作用温和,不触发精神症状,具有术后认知功能保护作用[12~13]。
综上所述,小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且对患者认知功能、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影响小,更具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高晓华,吴雷,吴瑞阳,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意识障碍程度、运动功能及转归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10):75-80.
[2]张旭,张令辉,于莹,等.小剂量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途径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4,27(5):336-340.
[3]李泰佯,张磊,李莹,等.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低血压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3):260-265.
[4]陶庆宇,朱海娟.艾司氯胺酮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23,52(14):2206-2210.
[5]武海龙,闫小龙.艾司氯胺酮复合小剂量椎管内麻醉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中术后的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22,51(21):2454-2457.
[6]黄煌,罗宇,林学正.不同剂量艾司氯氨酮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21(3):210-213.
[7]王鹏,李玮,黄梅艳,等.艾司氯胺酮对急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前摆放体位时的镇痛效果[J].中国医刊,
2024,59(2):181-184.
[8]叶帅,陈永红,张斌,等.艾司氯胺酮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4,53(3):391-394.
[9]王雅婷,陆伟峰,方芳,等.全身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临床医学,2022,29(2):206-212.
[10]张建友,张天虹,刘凤霞,等.艾司氯胺酮围术期全程镇痛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4,44(2):199-203.
[11]赵艳平,贾燕,刘超.艾司氯胺酮联合NSAIDs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23,20(2):137-139.
[12]李洪超.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辅助镇痛安全性及有效剂量的研究[D].重庆:陆军军医大学,2023.
[13]杨子健.艾司氯胺酮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其对谷氨酸诱导HT2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探[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