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 陈林苹 马克伟 马青

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抗风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托法替布,比较两组相关化验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

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疾病活动度[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关节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4、12周后ESR、RF、CRP、IL-6、IgM及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12周后VAS疼痛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数量及关节疼痛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情况,不良反应增加不明显。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托法替布;临床疗效;疾病活动度;炎症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1]。以滑膜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具有对策分布、迁延不愈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病情进展后可导致骨质破坏、骨骼肌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健康。目前,临床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2~3]。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停药后,易出现病情反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67±5.34)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82±1.71)年。研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3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76±1.7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伴有神经、血液系统疾病;伴有恶性肿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停用抗风湿药及其他生物制剂。对照组予以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来氟米特,口服,10 mg/次,1次/d;甲氨蝶呤,皮下注射,12.5 mg/次,1次/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托法替布,口服,5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相关化验指标:治疗前及治疗4、12周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层清液,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6(IL-6)、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治疗前及治疗4、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总分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3)比较两组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及治疗4、12周后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估,>5.1分为疾病活动,<3.2分为疾病活动度低,<2.6分为疾病缓解。(4)比较两组关节情况:治疗前及治疗4、12周后观察关节肿胀和关节疼痛数量。(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血常规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研究组治疗4、12周后ESR、RF、CRP、IL-6、IgM及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疾病活动度、关节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数量及关节疼痛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12周后VAS疼痛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数量及关节疼痛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反应为核心[6]。该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涉及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活化状态,这些因子不仅促成了滑膜的异常增生,还加剧了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免疫系统平衡及关节结构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托法替布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当患者对甲氨蝶呤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时,联用该药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相较于常规的需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的生物制剂,托法替布的口服给药途径显著提高了用药依从性[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4、12周后ESR、

RF、CRP、IL-6、IgM及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提示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分析原因,甲氨蝶呤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其起效时间较长,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并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效果。然而,由于该药物单次给药剂量较大且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部分患者易出现消化不良、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为了克服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存在的局限性,临床推荐联合使用托法替布,有效应对RA疾病活动期炎症反应,进而有效控制RA疾病进程[9]。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4、12周后VAS疼痛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数量及关节疼痛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托法替布通过阻断STAT磷酸化的过程,有效抑制了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合成与释放,从而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效果。该药物内含的特定成分具备选择性抑制JAK3的能力,能够阻断由JAKs介导的多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进而遏制异常免疫信号的传递。此外,它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和作用,可有效遏制炎症级联反应扩大,进而缓解患者疼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传统抗风湿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托法替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情况,不良反应增加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妍,赵晶晶,刘爱芬,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2,28(3):272-277.

[2]曾克勤,周二叶,任田,等.托法替布治疗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42(1):40-45.

[3]蒋总,姚晓玲,唐芳,等.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3,58(5):819-823.

[4]张艳,王明杰,薛燕,等.不同剂量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安全性分析及对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114-118.

[5]吕芳,李兴福.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解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4):307-310.

[6]徐蓓,陈竹.托法替布在甲氨蝶呤应答不足成人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疗效及引起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药,

2022,17(9):1371-1375.

[7]罗寰,张霞,冯娅娆,等.托法替布与益赛普分别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天津医药,2022,50(8):883-887.

[8]邹雪,白小娟,张丽卿. 艾拉莫德联合托法替布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55(6):1013-1021.

[9]范小冬,罗宗伟,张杰,等.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21,40(7):531-5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