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 刘震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3年5月~2024年8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低频脉冲电治疗,研究组予以低频脉冲电治疗+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平衡功能。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上肢、手功能、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平衡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针灸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平衡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低频脉冲电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后产生的多系统功能障碍危害患者健康,常表现为吞咽、认知、语言、肢体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该病病因复杂多样,主要涉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从临床诊疗角度分析,脑卒中除了常规药物治疗,还需结合相关康复训练对偏瘫肢体肌肉及神经组织产生良性刺激,改善肢体肌力及肌张力,进而促进机体功能恢复[2~3]。低频脉冲电治疗是一种物理干预手段,通过低频电流对患肢进行持续刺激,促使肌肉产生被动节律收缩,改善肌群功能[4]。针灸疗法可调节人体经络系统,促进气血流动,刺激神经,改善神经传导,增强神经元兴奋,加快肌肉运动功能恢复[5]。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3年5月~2024年8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16±2.48)岁;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23例,其他7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20±2.51)岁;

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压25例,其他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诊断标准[6];存在一处偏瘫;临床资料完整;病情稳定且处于恢复期。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存在针刺治疗晕针史;近期服用影响肌张力药物;依从性较差;合并重大功能脏器衰竭。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低频脉冲电治疗

取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伸肌、下肢股四头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将电极用生理盐水浸湿后给予医用弹力绷带固定在上下肢特定肌肉处,频率100~300 Hz,

电流强度0~25 mA,连续脉冲模式维持在30 min,1次/d,连续治疗20 d。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取百会、头部运动区、梁丘、足三里、肩髎、合谷、臂臑、曲池、外关、阳陵泉、肩髃、风市、悬钟、三阴交等穴,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将75%酒精棉球对以上各个穴位进行消毒,快速进针,直刺或斜刺相应尺寸,以提插、捻转补泻的手法施针,1次/d,连续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后采用运动功能评定表之Brunnstrom六阶段评价表评估,通过观察患肢运动表现特征,评估上肢功能、手功能、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包括Ⅰ期(迟缓期)、Ⅱ期(联合反应期)、Ⅲ期(共同运动期)、Ⅳ期(部分分离运动期)、Ⅴ期(分离运动期)和Ⅵ期(正常),阶数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2)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干预前后采用三级平衡评估。静态时不借助外力条件下可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为Ⅰ级;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条件下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能保持平衡,为Ⅱ级;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条件下仍可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为Ⅲ级。(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7]评估,包括洗澡、修饰、穿衣、进食等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上肢、手功能、下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上肢、手功能、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平衡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前平衡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平衡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加之风险因素管理不足,不良生活方式及普遍存在的过度劳累现象,脑卒中的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主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其中,偏瘫是最为典型的后遗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单侧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导致其对应的躯干、肢体和舌面肌群等失去控制,继而出现相应患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8]。

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重建大脑与肢体之间的联系,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和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预防关节僵硬、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中医将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阴阳亏损、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脏腑存在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等,从而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上肢、手功能、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干预后平衡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低频脉冲电治疗利用可控的低频电流模仿神经冲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肌肉舒缩,从而预防废用性肌萎缩,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肌力恢复[9~11]。针灸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筋络、扶正祛邪之功效,可调节人体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脑皮质生物电活动,有效刺激患肢运动和感知功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3]。同时,上下肢针灸可刺激周围神经兴奋反馈至中枢,增强周围神经联系,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针灸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平衡功能。

参考文献

[1]东妍,韩亚杰.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脑

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

(19):2707-2710.

[2]刘艳,张彩艳.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能力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9(21):144-147.

[3]曾江湖,周高龙.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1):155-157.

[4]余婷,田贺峰.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4(11):55-57,68.

[5]胡晓芳.辨证饮食疗法联合激痛点温针灸对脑卒中后偏瘫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35(4):506-508.

[6]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20(8):901-912.

[7]袁慧,周亚,周栋梁,等.针灸结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5(5):4-6,10.

[8]徐婉婷,秦小怡.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4,56(2):119-123.

[9]张彩艳,杨翠花,刘艳.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肢体肌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8):134-137.

[10]余乐华,毕美仙,邵娟,等.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PSQI总分、凝血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20(18):1951-1955.

[11]程丹.低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20,33(12):160-161.

[12]赖杭州,刘龙飞,史磊毅.温针灸联合阶段性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24,22(22):17-21.

[13]吴鸿玲,符碧洲,张毅,等.低频脉冲电流穴位刺激联合常规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Brunnstrom Ⅳ期脑卒中后偏瘫41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4):56-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