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瑛摘要:目的 探讨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PCI术治疗,根据不同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开展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静息心率(HR)、静息收缩压(SBP)与舒张压(SBP)、指脉氧、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运动耐力[博格(Borg)评分、最大摄氧量(VO2max)]、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干预后两组静息HR、SBP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两组DBP、指脉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F、LVESd、LVEDd均较干预前改善明显,且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VO2max较干预前明显升高,Borg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VO2max高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可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关键词: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快速疏通梗死冠脉,恢复心肌血流供应,从而降低病死率。但术后常存在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且支架本身也会增加血栓与冠脉再狭窄风险,因此患者术后需进行较长的心脏康复过程,以改善心脏功能,预防病情复发[1~2]。Ⅰ期心脏康复主要是指发病后1~2周左右在院内实施心脏康复,一般于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旨在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3]。本研究旨在探讨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1.24±5.74)岁。
研究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1.53±5.5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PCI术指征;均为首次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意识清晰;自愿配合术后康复,沟通能力良好,无康复运动禁忌证。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40%以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不具备心脏康复锻炼条件;既往有PCI术治疗史;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简单的床上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可选择捏气球、皮球或拉皮筋等抗阻活动,之后逐渐过渡到在床边站立、行走,活动期间注意掌握好运动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控制在50~120次/min,以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无缺血改变为宜;同时,加强监护,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预防意外事件。干预至患者出院。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
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准确评估患者早期康复运动指征,确认符合康复运动条件后指导患者逐步训练。第一步:腹式呼吸、踝泵运动及肢体运动,活动强度控制在1~2代谢当量(METS)。第二步:扩胸呼吸运动与股四头肌训练,活动强度控制在2~2.5 METS。第三步:双上肢上举、原地踏步运动,每次训练时间10~15 min,每天2次,活动强度控制在2~3 METS。第四步:坐位八段锦、提踵运动,每次训练时间10~15 min,每天2次,活动强度控制在2~3 METS。第五步:踏车运动及单脚站立平衡运动,每次训练时间10~15 min,每天2次,活动强度控制在3~3.5 METS。第六步:四肢大肌群静态拉伸等柔韧性运动及6 min步行试验,活动强度控制在3~4 METS,运动期间注意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终止,指导患者运动期间注意调整呼吸,放松身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静息心率(HR)、静息收缩压(SBP)与舒张压(SBP)及指脉氧。
(2)比较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后采用Vivid E9型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LVEF)。
(3)比较运动耐力:干预前后采用博格(Borg)评分[4]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满分10分,评分与呼吸困难程度呈正比;采用智能康复路径管理系统(购自武汉清易云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心肺运动实验测定最大摄氧量(VO2max)。(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估,满分154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比较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息HR、血压、指脉氧水平比较
干预后两组静息HR、SBP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两组DBP、指脉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两组LVEF、LVESd、LVEDd均较干预前改善明显,且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VO2max较干预前明显升高,Borg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VO2max高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常因心功能受损而导致心肺功能下降。PCI术可快速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疾病预后,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早已被临床认可,但该术式难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术后仍有血栓形成、支架再狭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心脏康复[5~6]。
1期心脏康复是促进心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可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患者运动耐力,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Ⅰ期心脏康复体操是由院内医护人员指导完成,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六步训练法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及膈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耐力,进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静息HR、SBP、LVEF、LVESd、LVEDd、VO2max、Borg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可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娟,卢海群,吴晶晶,等.八段锦Ⅰ期心脏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患者中的作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4,35(2):82-85.
[2]郑红云,徐盛开,李英,等.八段锦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7):179-182.
[3]贾菲,王方.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6(10):1868-1870.
[4]肖桂芳,乐丽珍,李燕萍,等.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2):37-40.
[5]吴文欣,黄少鹏.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BI指数、心功能及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3):52-54,58.
[6]许艳,董争青,张景蚕.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
2023,47(2):54-56.
[7]施海燕,费萍燕,顾品花.院内Ⅰ期心脏康复体操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康复,2022,37(7):4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