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张国芬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接诊的6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多模式干预,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负性情绪及炎性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评分和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中医证候评分、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补体C3、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补体C3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多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感和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多模式;中医证候;疼痛程度;焦虑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见慢性病,主要源于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边结缔组织的细菌感染,具有易反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当前,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措施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感染,但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导致病情反复,影响疗效[2~3]。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中医护理倡导从患者实际病情、体质特点出发辨证施护,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接诊的64例
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病情相对稳定,无急性发作或严重并发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基础病历资料内容真实且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包括免疫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对研究中使用到的药物或相关治疗材料存在过敏反应;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近期内已接受过慢性盆腔炎相关治疗,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从环境适应、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生活指导等方面出发,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解疾病治疗方式、预期效果,强调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清洁身体,合理选择并使用卫生用品。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多模式干预
(1)中药汤剂服用个性化护理:护理人员需准确了解患者体质、病情及证候特点,与中医医师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监督患者遵医嘱服药,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一旦发现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2)保留灌肠护理:执行灌肠操作前,护理人员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等,确保所选药物适合患者体质,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灌肠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格控制药液温度,确保其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范围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刺激肠道,引发不适。护理人员要合理控制灌肠时的速度和力度,确保药液均匀分布在肠道内。
(3)外敷熏蒸护理:密切配合中医师,按照中医师指导正确使用中药材,协助做好外敷处理。将对应药材外敷至病灶部位,缓解患者疼痛。熏蒸时间每次30 min,每日1次,密切关注患者皮肤反应,避免出现过敏或烫伤等不良反应。
(4)艾灸护理:护理人员需先确保艾灸仪能正常工作,准备所需艾条或艾绒,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需要艾灸的穴位。使用艾灸仪刺激相应穴位,注意控制艾灸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患者。艾灸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主动询问患者感受,若艾灸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妥善处理。艾灸结束后,帮助患者整理衣物,确保穴位处无烫伤或不适;同时,向患者解释艾灸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效果,增强治疗信心。
(5)中医情志护理: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根据患者性格、文化背景和病情,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提高患者治疗信心。鼓励家属陪伴患者,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通过家庭会议、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强家属的支持和理解,还可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组织轻松的游戏或活动等,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干预前后评估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为32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干预前后,采用NRS量表评估,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3)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越严重。
(4)比较两组炎性相关指标:干预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检测补体C3、C反应蛋白(CRP)水平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评分和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中医证候评分、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炎性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补体C3、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补体C3高于对照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困扰着众多女性,对女性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中医学将其归于“不孕、癓瘕、妇人腹痛”等范畴[4]。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寒湿瘀热相关,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呈现出气滞、血瘀等特征[5]。通常宫腔手术或流产后,机体胞脉空虚,防御力相对较弱,外界湿浊邪气乘虚而入,最终引发慢性盆腔炎[6~7]。中医多模式护理符合中医理念,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辨证施护,注重患者症状改善,关注患者心理、情感及生活方面的调整,通过多种中医特色护理全方位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干预后中医证候评分、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多模式护理干预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中药汤剂服用个性化护理可有效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正确服药,保证药物疗效;同时,在保留灌肠、外敷熏蒸、艾灸等方面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保证各项治疗落实到位[8]。此外,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多模式护理干预可对患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中医倡导“心神合一”,认为心理状态稳定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形成积极的治疗态度,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抑郁。同时,该护理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与尊重。本研究中,研究组干预后补体C3高于对照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多模式护理对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多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感及炎性反应,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悦,周惠芳.从“寒入血室”论治慢性盆腔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4,33(4):81-83,94.
[2]刘玉春,丁宁敏,任凤兰.血府逐瘀汤辅治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3):567-569.
[3]康幼红,赖海情,杨艳春.艾灸联合活血补肾方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10):1999-2002.
[4]赵立.慢性盆腔炎护理中加强健康宣教的实施效果评估[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4(8):131-133.
[5]曹蓝心.中医护理技术联合健康宣教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19(28):204,206.
[6]朱怀娣.中药保留灌肠、雷火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盆腔炎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3,21(15):2128-2130.
[7]高瑞,高川.中医辨证施护结合常规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8):175-178.
[8]杨燕.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母婴世界,202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