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作者: 肖卫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困扰。中医认为,眩晕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介绍眩晕症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治疗方法。

什么是眩晕症

眩晕症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移动。眩晕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贫血、药物中毒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眩晕。

中医对眩晕症的认识

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上扰清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肝阳上亢,上扰清窍:《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3)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4)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5)痰浊中阻,蒙蔽清窍:《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则不作眩。”

(6)瘀血内阻,脑络不通:《医林改错·脑髓说》云:“凡有瘀血,也令人头痛,其痛如破,非寻常之药所能治。”

诊断分型

(1)风邪外袭型:症见眩晕突然发作,伴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

(2)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或疲劳而加重,且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型: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纳少腹胀,舌质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型:症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5)痰浊中阻型: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6)瘀血内阻型: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根据眩晕症的虚实不同,采用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虚证以补虚为主,实证以泻实为主。

(2)调整阴阳:眩晕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治疗时应注意调整阴阳,使阴阳平衡。

(3)标本兼治:眩晕症的治疗应标本兼治,既要消除症状,又要治疗病因。

(4)综合治疗:眩晕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5)预防为先: 中医强调“治未病”,眩晕缓解期可常按揉太冲、涌泉穴疏肝降火;春季肝气升发,宜饮菊花决明子茶以平肝;冬季肾气闭藏,可适度艾灸关元、肾俞以固本。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1)风邪外袭型:治法为祛风解表,清利头目,可选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若头痛较甚者,可加藁本、独活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若鼻塞流涕较甚者,可加苍耳子、辛夷以通鼻窍;若恶寒发热较甚者,可加柴胡、黄芩以和解表里。

(2)肝阳上亢型:治法为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若头痛较甚者,可加羚羊角、龙骨、牡蛎以增强平肝潜阳、镇静止痛之力;若眩晕较甚者,可加泽泻、车前子以利水渗湿、降浊止眩;若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滋阴潜阳。

(3)气血亏虚型:治法为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可选用归脾汤加减。若气虚较甚者,可加人参、山药以增强益气健脾之力;若血虚较甚者,可加阿胶、何首乌以补血养血;若失眠多梦者,可加合欢皮、珍珠母以解郁安神、平肝潜阳。

(4)肾精不足型:治法为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可选用左归丸加减。若肾精不足,阴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若眩晕较甚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止痛;若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痰浊中阻型:治法为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痰浊较甚者,可加胆南星、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若眩晕较甚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止痛;若呕吐较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6)瘀血内阻型: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可选用窍活血汤加减。若瘀血内阻,头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以息风通络、止痛;若眩晕较甚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止痛;若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针灸治疗

(1)体针:取穴风池、百会、太阳、头维、印堂、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取 3~5 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min,每日1次。

(2)耳针:取穴神门、内耳、肝、肾、心等。每次取 3~5 个穴位,采用埋针法或压丸法,留针 3~5 d,每日按压 3~5 次。

(3)头针: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等。采用快速捻转法,每次 10~15 min,每日 1 次。

推拿按摩

(1)头部推拿: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摩师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患者印堂穴开始,沿眉弓上缘至太阳穴,再从太阳穴经耳后至风池穴,反复推拿 5~10 min。

(2)颈部推拿:患者取坐位,按摩师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患者的风池穴开始,沿颈椎两侧的肌肉向下推拿至肩井穴,反复推拿 5~10 min。

其他治疗方法

(1)饮食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眩晕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运动治疗: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眩晕症的康复。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瑜伽等)。

(3)心理治疗:眩晕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4)眩晕日记记录法: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如情绪波动、体位改变)、伴随症状(耳鸣、呕吐),为辨证治疗提供动态依据。突发眩晕时,可紧急按压内关、合谷穴缓解。

结束语

中医治疗眩晕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治疗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