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颜色变化别大意
作者: 张婷 郝博人体宛如一座精密运行的生物工厂,而大便作为消化系统产出的“副产品”,其颜色、质地与形态皆是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正常状态下,大便呈黄褐色,此颜色源于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中的代谢,最终以胆素原形式随粪便排出。然而,一旦大便颜色呈现黑便、陶土便、血便等异常,可能存在各类健康隐患。
黑便
黑便,医学上也称为柏油样便,因其颜色漆黑且表面富有光泽类似柏油而得名。正常情况下,上消化道每日仅有少量出血(约2~5 mL),会被肠道吸收,大便外观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但当出血量达到 50~70 mL 以上时,可能出现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胰腺、胆道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病变引起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现黑色。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包含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致黑便的常见病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致使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食管和胃底出现静脉曲张。而曲张静脉受粗糙食物摩擦或胃酸刺激等易破裂大出血,经肠道消化后,呈现典型黑便。此类出血病情凶险,救治若不及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也会出现黑便。如长期或大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使胃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引发糜烂出血;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致其损伤而糜烂出血;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强烈应激时,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与营养供应,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并引发糜烂出血。
其他因素
(1)食物因素:大量食用动物血是大便变黑的常见食物因素。动物血含丰富血红蛋白,大量摄入后在肠道分解,其中铁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不过,此类黑便通常无光泽,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2)药物因素:如含铁剂药物硫酸亚铁,在肠道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不同,药物引起的黑便一般无光泽,通过询问用药史及大便潜血试验(药物引起的黑便潜血试验多为阴性,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多为阳性)可鉴别。
陶土便
陶土便特征为颜色灰白质地似陶土,主要与胆汁排泄障碍有关。
肝外胆管梗阻
(1)胆管结石:肝外胆管梗阻是导致陶土便最常见的原因,而胆管结石又是肝外胆管梗阻重要的病因之一。当结石阻塞胆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红素不能随粪便排出,从而使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
(2)胆管癌:胆管癌可致肝外胆管梗阻引发陶土便。其发生与胆管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胆管结石有关。肿瘤细胞在胆管内生长逐渐阻塞胆管阻碍胆汁排泄,由于胆汁无法进入肠道,胆红素不能参与大便颜色形成,大便变为灰白色陶土便。
(3)胰头癌:胰头癌因特殊解剖位置生长易压迫胆总管。胆总管是胆汁排泄重要通道,受压迫后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不能随粪便排出,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便。患者还可能伴有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
肝内胆汁淤积
(1)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某些药物如氯丙嗪等,在体内代谢会影响肝细胞对胆汁的摄取、转运和排泄功能,干扰胆汁代谢机制,使胆汁在肝内淤积,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
(2)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为例,患者免疫系统异常,将肝内小胆管作为攻击对象致胆管损伤。随着病情发展,胆管结构和功能破坏,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肝内淤积,出现陶土便。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乏力、黄疸等症状。
血便
血便指的是大便中混有血液。根据血液在大便中的分布及颜色等情况,可分为鲜血便、脓血便等,不同类型的血便提示着不同的疾病。
下消化道出血导致鲜血便
下消化道主要包括空肠下段、回肠、结肠、直肠和肛门。当这些部位发生出血,且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时,往往会出现鲜血便。
(1)痔疮:痔疮是鲜血便常见原因,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表现为无痛性便血,排便后点滴状鲜血,严重时喷射状出血。因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黏膜,排便时干结粪便易擦破内痔黏膜,或排便用力使内痔内压力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肛裂:肛裂也会导致鲜血便,常伴剧痛,其发生多因长期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干结大便使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每次排便,粪便刺激裂口出血,血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可见。因肛裂部位神经末梢丰富,患者排便时疼痛剧烈,易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3)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也是鲜血便病因之一。息肉表面黏膜糜烂、溃疡时,会引起出血,特点为出血量一般较少,间歇性出现,有时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有时出现明显鲜血便。随息肉增大,出血可能性增加。
炎症性肠病导致脓血便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患者常有黏液脓血便,因炎症致肠黏膜糜烂、溃疡,渗出的黏液、脓血与粪便混合排出。患者还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腹痛具疼痛—便意—便后缓解规律。病情严重时,可引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等并发症。
(2)克罗恩病:该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以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多见,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患者会出现脓血便,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
肠道肿瘤导致血便
结直肠癌是常见肠道肿瘤,肿瘤生长致瘤体表面组织缺血、缺氧,发生糜烂、溃疡而出血。早期出血量少,粪便潜血试验可能阳性,不易察觉。病情进展,出血量增多,出现血便,血液与粪便混合,多为暗红色,还伴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消瘦、贫血等症状。其发生与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结束语
黑便、陶土便、血便这些异常大便颜色各有独特临床意义,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当发现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大便潜血试验、胃肠镜、腹部超声、CT 等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以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