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

作者: 梅希

骨质疏松在中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当前,我国骨质疏松存在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依从性差的问题,已成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形成的原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和骨质量改变为典型特征的骨退行性病,形成的原因有先天性(如家族史、年龄增长、性别、激素等);与后天性(如生活方式、药物、疾病等)。

骨质疏松的危害

(1)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使是轻微受力也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2)疼痛: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发生率较高,主要集中在腰部和背部,在久坐、久站后会明显加剧。

(3)其他:骨质疏松还会使椎体受压而引起骨骼变形,出现身长缩短、驼背等情况。随着病情加重,胸部、腰椎极易出现压缩性骨折,影响呼吸功能。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补充钙元素可减缓骨丢失速度,改善骨矿化。通常来说,50~70岁的男性每日钙补充量应为1 000 mg,51岁以上的女性和71岁以上的男性每日的补充量应为1 200 mg。补钙以饮食为主,比如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钙剂。补钙的同时,患者日常生活中还要多晒太阳,监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遵医嘱合理补充维生素D。

此外,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具有抑止破骨细胞生物活动和降低其数量的能力,有助于提升骨密度水平,降低骨折发生风险。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双膦盐酸类、全人源IgG2单克隆抗体、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等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有效阻止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

促进骨形成药物具有增加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骨基质形成、改善骨重建的作用,可显著增加患者的骨密度。维生素K类药物可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需谨遵医嘱选择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康复治疗

合理运动

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例如,负重锻炼可以有效维持骨骼健康状况,减缓骨密度下降速度;平衡锻炼能降低摔倒和骨折风险。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因骨折限制运动的患者可尝试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减少骨量流失。运动锻炼应长期坚持,才能够发挥保持骨质密度、增强肢体灵活性和稳定平衡的作用。

物理治疗

常用的治疗手段,如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紫外线等,有助于增加骨量;中频脉冲、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方式,可减轻疼痛;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可促进骨折愈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