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治疗
作者: 李霞产后尿失禁是许多产妇分娩后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在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时不自觉漏尿,易带来生活不便和心理负担。了解产后尿失禁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有助于产妇尽早采取行动,改善症状。
产后尿失禁的常见原因
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主要与分娩过程中骨盆底肌肉的损伤密切相关。在分娩阶段,胎儿通过产道会对用于支撑膀胱、子宫和肠道的产妇骨盆底肌肉、韧带以及相关神经施加极大的压力,可能导致这些组织被过度拉伸,甚至受损,使得肌肉松弛或力量减弱,进而出现漏尿的情况。在妊娠期间,胎儿不断增大的体重也会对产妇膀胱和尿道施加压力,进一步削弱了上述关键肌肉的控制能力。除了这些直接的物理因素,激素水平的波动也有一定影响。妊娠期间,分泌的松弛素促使盆底肌及韧带松弛;产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亦会影响产妇盆底肌的恢复,使得尿失禁的症状更加明显。
产后尿失禁常见治疗方法
产后尿失禁虽然常见,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得到改善。
骨盆肌肉训练
最有效且广泛推荐的方法是盆底肌肉训练,如凯格尔运动。这类锻炼可通过增强产妇盆底肌的力量,恢复对膀胱的控制能力。在开展此类训练前,建议产妇在排尿过程中尝试中断尿流,以感知收缩的骨盆底肌肉作为练习的目标区域。训练的常规操作包括每次收缩肌肉3~5 s后放松同样时间,每天进行3组,每组10~15次,并根据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强度和次数。在训练时,应避免同时收缩腹部、腿部或臀部肌肉,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如果需要更精准的训练,物理治疗师通常会建议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帮助产妇更直观地掌握肌肉锻炼的正确方式和效果。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轻中度尿失禁的一种重要选择,主要通过调节尿道和膀胱肌肉的功能,改善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帮助产妇控制排尿。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1)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够增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减少漏尿现象。通常使用的药物为米多君,推荐剂量为每次2.5~5 mg,每日2~3次,在饭前服用。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血压升高或头痛,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慎重使用。
(2)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用于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的症状,特别适用于伴有尿急或夜尿症状的患者。这类药物常用的有奥昔布宁和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的推荐剂量为每次2.5~5 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托特罗定通常为每次2 mg,每日2次,也可选择缓释制剂每日1次。使用时可能出现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应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剂量。
(3)雌激素补充剂:对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黏膜萎缩的患者,局部使用雌激素补充剂能够有效改善黏膜健康,增强尿道闭合能力。常用制剂包括雌激素乳膏(如炔雌醇乳膏)或贴剂。炔雌醇乳膏的推荐用法为每天1次,每次1 g,涂抹于外阴和尿道口周围,连续使用2~3周后逐渐减少至每周2~3次。局部使用雌激素通常副作用较少,但患者仍需注意是否出现乳房胀痛或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患者在开展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在治疗期间,需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此外,患者需避免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针对严重尿失禁或其他治疗方式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选择。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吊带手术(TVT或TOT)和膀胱颈悬吊术。吊带手术是治疗应激性尿失禁的主要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在患者尿道下方植入人工吊带,为患者膀胱和尿道提供额外的支撑,恢复其正常功能。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术后成功率高,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膀胱颈悬吊术的治疗原理则是通过调整患者膀胱颈的位置,使其悬挂至更高的支撑点以恢复解剖结构,从而提高患者尿道的关闭能力,较适合存在膀胱颈松弛或膀胱脱垂的患者。
虽然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症状,但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在医院住院观察几天,以确保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期一般为4~6周,期间应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免对手术区域产生过大压力。大多数患者在术后能够逐渐恢复正常排尿功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小便困难或尿潴留,这些症状通常会随着恢复进程逐渐缓解。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经历手术失败或症状复发。因此,术后医生应定期跟踪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症状的改善进度,并监测是否存在并发症或症状复发。如有必要,医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持续稳定。
预防与恢复技巧
产后尿失禁的预防与恢复应从怀孕期开始。怀孕期间,体重增长过快会增加产妇腹部压力,从而加剧盆底肌肉的负担,可能使得盆底肌肉功能受损,增加产后尿失禁的风险。因此,合理控制体重,保持适度的体重增长,不仅有助于减轻对盆底肌的压力,也能降低尿失禁发生的概率。
在分娩后,产妇应尽早开始轻柔的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加强其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帮助其恢复对膀胱、尿道的控制。凯格尔运动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运动类型,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帮助其逐步恢复盆底肌的功能。建议产妇在产后早期每天进行35次,每次持续35 s,并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长。饮食方面,建议产妇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尿道黏膜干燥,维持膀胱的正常功能。此外,便秘是产后常见症状,可能增加产妇腹部压力,影响盆底肌肉的恢复。因此,建议产妇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预防便秘的发生。
除了日常锻炼和饮食调整,部分恢复较慢的产妇还可以考虑使用专门设计的盆底肌支持器具。该器具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为产妇提供额外支撑,减轻漏尿症状,进而增强盆底肌的恢复效果。在恢复过程中,产妇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产后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盆底肌肉的恢复,加重其尿失禁症状。因此,建议产妇关注自身情绪,必要时可以寻求产后支持小组或心理咨询的帮助,缓解精神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对于整体恢复十分有益。
结束语
产后尿失禁虽然常见,但通过适当的锻炼、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医疗干预,大多数产妇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有产后尿失禁的困扰,建议尽早咨询医生或物理治疗师,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