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
作者: 柳杨 孙晖程
摘要: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焦虑及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预期信念[结果期望量表(OE-16)]、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期望量表(EE-16)]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角色认知、照顾行为及亲子依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OE-16、EE-1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初产妇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加快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提升自我效能,促进产生积极结果预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抑郁;以家庭为中心;产科优质护理;自我效能
初产妇因缺乏分娩经验,在分娩前通常由于疼痛、难以适应母亲角色,产生明显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分娩结局,甚至造成自我效能降低,增加产后抑郁风险,影响生理恢复机能[1]。传统护理以健康教育与分娩指导为主,对于初产妇心理需求重视力度不足,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2]。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初产妇为主体,保证护理的个性化与全面性,为初产妇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实现家庭化与温馨化,最大限度满足初产妇需求[3]。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41±2.1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67±2.18)周;顺产15例,剖宫产10例。观察组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7.32±2.11)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4±2.16)周;顺产14例,剖宫产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既往身体健康;单胎妊娠。排除标准:既往有精神、心理疾病史;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
包括产前健康宣教、产中指导、产后并发症预防、产后康复指导等,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1.2.1 观察组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
(1)病房家庭化管理:与家属沟通,模拟家庭环境布置病房,以温馨的病房安抚初产妇情绪。对家属进行一对一指导,鼓励其陪伴、关心、体贴产妇,提供精神支持,舒缓不良情绪。
(2)产前宣教:为产妇详细讲解分娩相关注意事项,包括产程特点、疼痛缓解方法、分娩方式、注意事项等,耐心答疑解惑,以缓解产前焦虑情绪。
(3)产时护理:鼓励产妇放松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舒缓负面情绪,引导配偶全程陪伴,安抚产妇,并给予相应的安抚与按摩,增强产妇分娩信心。
(4)产后护理:评估产妇状态,给予心理支持,理解其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定期随访,建立微信群,开展健康宣教,评估产妇恢复情况,保证母婴健康。两组护理均持续四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维度包括角色认知、照顾行为、亲子依附等16个方面,分值越高表示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越强。(2)比较两组焦虑及抑郁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总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重。(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比较两组结果预期信念:采用结果期望量表(OE-16)评估,总分16~80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对行为结果的积极预期越强。(5)比较两组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期望量表(EE-16)评估,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强。(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评估,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角色认知、照顾行为及亲子依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前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结果预期信念、自我效能比较
两组护理前EE-16、OE-1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OE-16、EE-1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6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初产妇因缺乏分娩与育儿经验,在分娩时可能出现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导致角色转变困难,可能诱发产后抑郁,不利于产后康复[5]。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可有效改善产妇自我认知、优化自我效能、树立良好的康复自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病症,同时,有助于提高家属自身配合度,为产妇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快康复进程[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角色认知、
照顾行为及亲子依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可有效强化初产妇认知,明确各项注意事项,促使其尽快适应母亲角色,强化自身的认同感,实现自我调控[7]。此外,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有助于舒缓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保证其自身安全感,树立康复自信心[8]。观察组护理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这基因为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能为初产妇营造温馨的环境,有助于产妇配合护理,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观察组护理后OE-16、EE-1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自我效能,强化情感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幸福感。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初产妇对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模式较为认同。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可有效加快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进程,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提高产妇自我效能,产生积极结果预期。
参考文献
[1]葛静.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4,3(4):130-132,142.
[2]李登红.传统护理与标准化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初产妇分娩结局造成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22,(47):5-8.
[3]杨阳.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母婴世界,2020,(23):171.
[4]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身健康学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心理保健技术学组.孕产妇心理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19年)
[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7):781-786.
[5]迟琦.产科中实施优质护理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4):109.
[6]王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6):814-815.
[7]江源.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2):120-122.
[8]刘葵英.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预防产后抑郁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4):3475-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