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应用

作者: 顾洁

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喂养不耐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发育支持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营养护理,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家属满意度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均高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每天摄入奶量、每日体质量增加、每日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应用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加速胃肠功能恢复,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预后。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营养护理;发育支持性护理;胃肠功能;生长发育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儿科常见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多发于早产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胃潴留、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用药剂量难以精确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导致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十分必要。营养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吮吸等方式有效改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状况,促进患儿生长发育[2]。发育支持性护理以新生儿为中心,对患儿的健康状况展开综合评估,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能够促进新生儿吸收营养,改善其喂养不耐受状况[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喂养不耐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的诊断标准[4];日龄1~16 d;临床资料完整;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机体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伴有新生儿窒息或先天性代谢疾病;伴有免疫系统疾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发育支持性护理

营造一个类似于子宫的环境,减少患儿由于陌生感、不适感而产生的哭闹情绪;将保温箱棉被、垫子制成“鸟巢”样式,为患儿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调节光线,使其舒适、柔和,保持室内安静、清洁,最大限度减少噪音;进入室内时动作应轻柔,轻拿轻放物品,调节监护仪至音量最低。持续护理至患儿出院。

1.2.2 观察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营养护理

(1)非营养性吸吮:在胃管喂养前,对患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时间5~10 min,可以协助新生儿吸吮空橡皮奶头。(2)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使用微量泵,加入奶粉,匀速泵入,间隔4 h/次。(3)体位管理:为患儿合理选择卧垫,每次喂奶后,轻轻将其头肩部抬起,俯卧1 h,随后将灌有

300 mL的36℃温水的水囊放到多层布套内,再将垫子置入患儿腹部,并根据患儿身高合理调整凹型枕位置。(4)腹部按摩:喂养前,引导患儿处于俯卧位,将润肤油涂抹在手部,对其腹部进行充分按摩约5 min。按摩起始点为脐部,自内向外,动作缓慢、轻柔。同时,可在患儿左侧小腹部按摩10次左右,动作轻缓。持续护理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胎粪排尽时间及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2)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家属对护理服务评估,非常满意(≥80分)、一般满意(61~7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3)比较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每天摄入奶量、每日体质量增加及每日睡眠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均高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与家属总满意度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长发育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每天摄入奶量、每日体质量增加、每日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危重症及早产新生儿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不利于胃肠道喂养,干扰患儿摄取营养物质,延缓其生长发育进程,严重时可引起其他相关并发症[5]。目前,临床针对喂养不耐受患儿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但仍有待提高。如能结合其他有效的护理方案,可达到提高疗效、促进患儿更快康复的目的。

发育支持性护理是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创新理念之一,通过针对性干预策略对早产新生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营养护理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步骤之一,为新生儿提供适宜的营养支持。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可提升护理效果,促进新生儿胃肠功能恢复[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均高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低

(P<0.05)。提示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可加速患儿胃肠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分析原因如下,营养护理可以减少患儿的能量消耗,具有非营养吸吮喂养的优势,确保患儿代谢稳定,从而有助于胃排空,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胃肠道激素释放[8]。同时,非营养性吸吮促进患儿更快吸吮,有利于从胃管喂养转换为经口喂养,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此外,患儿处于俯卧位,可对其消化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改善腹胀症状,加速消化,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9]。发育支持性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基于患儿的疾病特点,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改善患儿行为和治疗环境,消除高危因素,有助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两种护理方法结合,可显著增强护理效果,加快患儿胃肠功能恢复[10]。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每天摄入奶量、每日体质量增加、每日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家属满意度,增加患儿每日睡眠时间,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如下,营养护理通过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腹部按摩这四项步骤,优化患儿的营养摄入,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增强患儿免疫力,减轻消化负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11]。发育支持性护理通过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刺激,模拟类似于子宫环境的“鸟巢”,能够减轻患儿的应激反应,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改善胃肠功能[12]。

综上所述,营养护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丹,郭文敏.个体发育支持护理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4):172-174.

[2]陈小霞,陈杏.中药热奄包结合营养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胃肠功能恢复及家属满意度的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2):175-177.

[3]田艳艳,杨妮,李宁.发育支持性护理联合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喂养进程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6):173-176.

[4]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2020)[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22(10):1047-1055.

[5]王红利,王瑞杰,李黎明.个体发育支持护理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21,27(3):83-85.

[6]杨柳.鸟巢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在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17):2172-2174.

[7]江南禹,黎肖笑,肖霞.基于婴儿体位评估工具的体位管理结合发育支持性护理方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4):166-169.

[8]曾勇先,刘经飘.胃肠道护理联合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喂养耐受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34(22):4000-4002.

[9]孙雪,顾娟,刘艳林.口腔功能训练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在喂养困难早产儿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1,7(12):1700-1702.

[10]白瑞娟.基于发展性照护的多维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3):334-336.

[11]穆国霞,王松,李胜玲.非营养性吸吮缓解侵入性护理操作所致新生儿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1,14(36):4192-4196.

[12]鹿颖.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和护理质量分析[J].母婴世界,2020,(6):1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