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中的应用

作者: 朱慧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中的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照护能力[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PICCS)]、认知水平、应对方式[医学应对问卷(MCMQ)]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PIC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康复、日常照护、社会服务、疾病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MCMQ各指标中逃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可有效帮助建立健康行为习惯,提高认知水平和照护能力,改善应对方式,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延续性护理;照护能力

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被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这类新生儿身体组织未发育成熟,且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出生之后需及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避免不良情况发生[1]。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为其出院后的核心照护者,常因担心患儿情况而出现负性心理,若其缺乏照护能力,不利于患儿身体正常发育[2]。有研究表明,基于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帮助照护者建立健康行为习惯[3~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新生儿体重<1.5 kg;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精神类疾病;存在语言障碍,无法正常沟通;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向患儿母亲讲解早产儿的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预防和处理不良情况的方法,指导其学习喂养技巧。患儿出院后,通过微信、视频等方法与患儿母亲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随访3个月。

1.2.2 观察组采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

(1)设立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根据患儿母亲情况,为其设计个性化护理计划。

(2)前意向:采用一对一模式,使用多媒体向患儿母亲讲解疾病内容,包括护理方法、预防并发症、处理并发症等,并运用演示方法指导患儿母亲学习新生儿抚触等。向患儿母亲讲述成功案例,消除其负面情绪,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患儿的疾病,提升治疗信心。邀请患儿母亲进入微信群,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在群中分享护理相关内容,其照护能力。

(3)意向:每周开展知识讲座,邀请患儿母亲参与,向其演示护理技巧,包括喂奶、洗澡等,引导母亲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护理能力。

(4)行为:患儿出院当天,护理人员对患儿母亲的心理状况和照看患儿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疏导。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照护能力:采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PICCS)评估,包括4个维度,总分为35~175分,分值越高表示父母照护能力越好。(2)比较两组认知水平:采用早产儿连续护理认知水平测评量表评估,分值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3)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估,包括面对、屈服和逃避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示越倾向该应对方式。(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70分为不满意,70~90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照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PIC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认知水平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康复、日常照护、社会服务、疾病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MCMQ各指标中逃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会对新生儿身体各器官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生长发育迟缓、视听觉障碍等情况,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6]。患儿母亲是常因不能及时适应角色转变,且照护能力较差,极易产生恐慌、不安等心理,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因此,临床亟需探寻有效的护理来减轻患儿母亲的心理负担,改善其照护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是对患儿母亲的院内护理情况进行干预,但不能保障院外护理,故护理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7]。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尊重患儿母亲意愿的同时,给予患儿母亲院外护理干预,能够满足其心理和生理需求。另外,运用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对患儿母亲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其认知水平和照护能力,促进患儿康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PIC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康复、日常照护、社会服务、疾病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后MCMQ各指标中逃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采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进行干预,可提高其认知水平,改善应对方式及照护能力,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通过小组对患儿母亲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前意向、意向及行为三个阶段。其中,前意向阶段对患儿母亲进行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对新生儿疾病的认知度,减轻焦虑情绪;同时,通过演示育儿技巧,包括母婴抚触等内容,能够提高照护能力。意向阶段对患儿母亲开展知识讲座,分享成功案例,可加深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缓解不良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行为阶段通过与患儿母亲积极沟通,促使其掌握患儿的身体状况;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童,可有效帮助者建立健康行为习惯,提高认知水平和照护能力,改善应对方式,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谢娜妹,叶茹明,李丹,等.基于智能交互系统的全程管理模式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12):1898-1904.

[2]韩玉珠,李双双,顾瓅,等.基于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延续性护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9):44-48.

[3]徐晓兵,刘永鑫,洪美霞.基于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9,25(22):104-106.

[4]李萍,钱微琳.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ICU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心理状态和照护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225-229.

[5]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足量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2):85-89.

[6]赵晨静,王玲,崔欢欢.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在NICU中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母亲心理状态和照护能力的影响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40(6):28-29,32.

[7]郑书雅,王娜.“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母亲焦虑情绪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19(2):273-276.

[8]付幼侠,王璐,王乔乔.基于HAPA理论指导的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母亲照护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1):158-1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