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病毒药物提醒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 曾劼 朱迪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抗病毒药物提醒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96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法,将这些患者以1年为周期采集数据,2022年1月~2023年1月为对照组,2023年1月~2024年1月为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研究组予以药物提醒模式,比较两组药物漏服与迟服的发生情况、免疫缺陷程度、病毒复制活跃度、应对行为[应对方式问卷(CCMQ)]、依从性[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及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 研究组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D4+T淋巴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CMQ各指标中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MMAS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物提醒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促进患者积极面对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载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药物提醒模式;口服抗病毒药物;病毒载量;应对行为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临床治疗艾滋病主要依赖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1]。然而,治疗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依从性,即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若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可能会引发病毒耐药性和疾病进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的临床实践中,常规干预方式较为常用,包括向患者介绍病情、告知服药时间和剂量等,实际应用效果欠佳[3]。药物提醒模式通过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提醒服务,以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口服抗病毒药物提醒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
96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法,将这些患者以1年为周期采集数据,2022年1月~2023年1月为对照组,2023年1月~2024年1月为研究组,每组48例,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12±5.03)岁;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3例。研究组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12±5.03)岁;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CD4+T淋巴细胞计数300~450个/µL。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伴有精神类疾病;存在沟通障碍;同一时期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口服,300 mg/次,1次/d,空腹或者与食物同时服用;拉米夫定(3TC),口服,300 mg/次,1次/d;克力芝,口服,500 mg/次,1次/d,分2次,饭后服用。持续用药时间为6个月。随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
包括基本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按时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介绍具体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1.2.2 研究组予以药物提醒模式
(1)准备工作:组建干预团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编制服药时间调查表,记录患者漏服、迟服情况。为患者配置提醒器、台历及定制药盒,提前分装一周药物,确保剂量准确。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编写艾滋病宣传手册。
(2)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教育、集中授课等,介绍疾病基础知识、家庭防护、抗病毒治疗时机与用药周期和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服药记录与监督:向患者发放用药时间表,告知具体的服药时间。指导患者填写服药调查表,记录具体服药时间,漏服时做标记。
(4)随访工作:每1~2周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患者依从性及病情变化,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对不按时服药的患者,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对使用提醒工具后依从性仍较低的患者,进行跟进鼓励。
(5)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药物漏服与迟服情况。(2)比较两组免疫缺陷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目。(3)比较两组病毒复制活跃度:采用RT-PCR检测病毒载量。(4)比较两组应对行为: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CMQ)评估,包括面对、回避和屈服3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于对应的应对方式。(5)比较两组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评估,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6)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和社会关系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免疫缺陷程度、病毒复制活跃度比较
研究组CD4+T淋巴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应对行为、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CCMQ各指标中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MM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艾滋病是极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根据全国疾控防抗中心数据2022年统计[5],艾滋病现存活患者约125万,年增感染病例约8万,对国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但是,此干预方式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若未能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6]。
药物提醒模式根植于慢性病管理理论,综合考量了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多元因素,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服药提醒策略[7]。通过药盒、闹钟、台历以及电子健康系统等多种工具,及时向患者发出服药提醒,有效监督其服药行为[8~9]。当患者漏服或迟服药物时,系统将实时记录并标记,为后续干预方案的调整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模式的运用有助于确保治疗效果,遏制病情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CD4+T淋巴细胞数目多于对照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CMQ各指标中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MMAS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进一步验证了药物提醒模式的有效性。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结合健康教育,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为患者实施差异化的药物提醒策略,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服药,从而有效保障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药物提醒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药物漏服、迟服发生率,促进患者积极面对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载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尹科.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2021(9):81.
[2]韦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21,21(14):108-109.
[3]王晶晶.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特质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262-263.
[4]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中西医协同治疗专家共识[J].中医学报,2020,35(2):281-284.
[5]苏昕怡,肖雪玲,李怡轩,等.2017~2022年中国HIV感染者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3,22(5):552-562.
[6]陈爱民,任伟.口服抗病毒药物提醒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8-9.
[7]杜璇,陆芷晖,刘迪等.手机短信干预在HIV相关人群中的应用模式及效果[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11):943-944.
[8]司忆,刘春礼.知-信-行护理干预模式对艾滋病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8(24):3705-3709.
[9]吴惠珊,何碧云,欧阳丽芳,吴展慧.以Neuman理论为框架的护理模式对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及病毒抑制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3,47(18):2279-2281,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