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
作者: 王光雄 张丹 伍立科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30例泪道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行泪道置管术,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比较两组泪液分泌量[无表面麻醉的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泪膜脂质层质量、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4、8周SchirmerⅠ结果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周SchirmerⅠ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周Munk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8周Mun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症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泪液分泌,改善泪膜脂质层质量,降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
关键词:泪道阻塞;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泪道置管术;泪液分泌量;泪膜脂质层
泪道阻塞可导致泪液排出障碍,长期在泪道内积存可引起泪道感染,导致粘性分泌物增加,进而可诱发泪囊炎,严重时还会引起结膜炎或角膜炎,严重影响眼部健康[1~2]。此外,泪液持续外溢会侵蚀眼睑,导致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及下眼睑外翻等并发症。早期泪道阻塞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通过手法按摩对泪囊施加一定的压力即可将泪液排出,保守治疗无效者则需通过手术治疗[3]。目前,临床治疗泪道阻塞的手术方案较多,其中泪道置管术因操作简便易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该术式术后复发率较高[4]。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案,具有创伤小、面部无瘢痕等优势[5]。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30例泪道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25±9.76)岁;病程5~22个月,平均病程(13.64±4.15)个月。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1.14±9.83)岁;病程5~24个月,平均病程(13.87±4.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6];签署知情同意书;单侧手术;无手术治疗禁忌证。排除标准:患侧有手术史;伴有其他眼部疾病;合并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泪道置管术
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起效后,使用泪点扩张器扩张上下泪小点,并使用探针对阻塞的泪道进行疏通和冲洗,确认完全通开后在上下泪小点中置入RS引流管,并使其在泪道中平整贯穿,调整鼻腔内引流管长度,固定。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麻醉方案为全身麻醉,将浸有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的棉球置于鼻腔以收缩鼻黏膜,自中鼻甲前穹窿后向上颌骨额突处作一水平切口,再作一垂直切口(高度为中鼻甲2/3),钝性分离暴露泪颌缝,将鼻黏骨膜瓣翻转后将骨质咬除以形成一个直径为1 cm的骨窗,借助内镜制作泪囊瓣,将其展平,并对骨膜瓣进行修整以使二者对位吻合。术后同样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予以糖皮质激素喷剂,及时清理鼻腔内分泌物及新生肉芽组织,嘱患者每月回院复查,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泪液分泌量:采用无表面麻醉的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评估,记录试纸5 min内浸润长度。(2)比较两组泪膜脂质层质量:采用Munk评分评估,总分为0~4,分值越高表示泪膜脂质层质量越差。(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流泪、溢脓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泪道冲洗顺畅,为痊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但仍有少许流泪和溢脓的情况,泪道冲洗比较通畅,存在反流的情况,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冲洗不顺畅,反流量较大,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鼻黏膜出血、感染、假道和置管脱落等。(5)比较两组复发情况:冲洗不畅即可判断为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泪液分泌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4、8周SchirmerⅠ结果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周SchirmerⅠ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泪膜脂质层质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1、4周Munk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8周Mun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泪道阻塞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因素包括泪道发育异常、鼻中隔先天性偏曲等;获得性因素则主要与炎症性疾病相关,如沙眼、结膜炎等疾病均会诱发泪囊急性发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转变为慢性泪囊炎,引起组织增生,最终阻塞泪道。此外,眼部外伤、眼/眼眶肿瘤也会造成泪道阻塞,眼部操作不当(如泪道冲洗操作不当)也可造成泪道医源性狭窄或堵塞[7~8]。
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切口位置多选择在眼角内侧,手术创伤较大,且会在患者面部留下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度,导致患者接受度不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泪道置管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在皮肤上进行切口,也无需做骨壁开窗,术后无瘢痕,且不会对原有的解剖结构造成影响,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该术式术后复发率较高[9]。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是眼科临床的一种新型手术方案,利用鼻内镜操作,可有效减少术后不适感,且不需要在患者面部进行手术切口,不影响面部美观度。此外,该术式为微创手术,组织损伤小,可减少肉芽和瘢痕组织的形成[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4、8周Schiremer I试验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4周Munk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鼻内镜术中视野优良,有助于观察泪囊及鼻泪管情况,明确相关解剖结构,保证了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提高了早期疗效,促使泪腺分泌功能恢复,缓解溢泪症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术中创伤小,对泪囊的生理功能破坏度低,且术后在内镜下可观察瘘口情况,可有效避免阻塞复发。此外,该术式还可以同时对患有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等异常情况进行处理,避免了二次手术损伤机体,安全性较高[11~12]。
综上可见,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症的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泪液分泌,改善泪膜脂质层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及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孙元强,潘雪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刊,
2023,58(9):992-995.
[2]林尤佳,白建海,陈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
2021,26(1):125-126.
[3]周超,傅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对泪道阻塞术后复发率情况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2):330-332.
[4]王朋,陶海,白芳.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6,26(1):50-54.
[5]苟文军,杨旭,龙波,等.留置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
2021,29(1):65-68.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4):217-222.
[7]张旻,宋道亮,韩学锋,等.改良鼻内镜下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39(2):220-223.
[8]李永湘,张武宁,姚清文,等.经内镜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55-59.
[9]徐苏敏,蒋华章,余桂林.泪道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6):2533-2534.
[10]黄诗恩,徐景利,张钦,等.鼻内镜下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28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1,21(4):356-361.
[11]齐智伟,袁玉洁,关利莹,等.不同疗程布地奈德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疗效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
2023,23(7):1215-1217.
[12]刘大英,王宗杰,裴喜玲,等.鼻内镜下经鼻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1,28(9):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