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李芸兰摘要:目的 探讨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1月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语言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予以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TB、ALT及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HB及HS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营养不良;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肝功能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在失代偿期,肝脏无法维持正常功能,导致肝功能减退和机体营养不
良[1~2]。因此,采取科学、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促进患者康复十分必要。常规营养支持侧重于机体症状改善,缺乏对营养支持潜在风险的防控,导致患者主观恢复状态不佳,治疗周期延长[3]。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其成分主要为完整蛋白质,包括牛奶蛋白、酪蛋白、大豆蛋白等,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4]。有研究表明,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应用于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通过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可达到改善机体营养指标的目的[5]。本研究旨在探讨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1月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45±4.5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21±0.53)年。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37±4.3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2±0.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会肝硬化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6]中肝硬化诊断标准;经生化检验后,符合营养不良标准;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衰竭。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支持
(1)营养筛查:患者入院当日,采取营养风险评估量表(NRS-2002)[7]评估,确定其营养需求及机体代谢水平,针对中重度营养不良者开展常规饮食指导并回顾其24 h膳食记录,于7 d后再次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方案,针对轻度者仅开展常规饮食指导。
(2)饮食指导: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多食用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其中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2%~15%、25%~35%和约50%,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豆类蛋白)的配比应达到总蛋白摄入量的30%~50%;食物中应适量添加膳食纤维,确保维生素的充分供应。
1.2.2 观察组予以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
(1)鼻饲管喂养:采用软胶管,从患者双侧鼻孔交叉插管直至胃部,避免鼻饲管在一侧鼻腔长期刺激压迫过久。当开始喂养后,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和要素膳喂养的速度调整约31~52 mL/h,随后过渡至间歇喂养,且匀浆膳的温度保持约39℃,直至达到患者所需摄入量后停止喂养。
(2)经口喂养:将上述营养剂以口服方式给予,需注意喂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呛咳、呼吸频率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喂养并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3)比较两组营养指标:治疗前后,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全血细胞计数检测血红蛋白(HB)。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B、ALT及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两组比较BI评分见表2。
2.3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BMI、HB、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HB、ALB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营期养不良风险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及高流行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疲倦、食欲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等症状[8]。受疾病因素影响,患者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代谢失衡,引发营养不良,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死亡风险[9]。临床常规营养支持主要通过合理饮食安排来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然而,仅靠饮食调整无法实现全面均衡营养[10]。
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基于患者营养需求评估,结合针对性肠内营养干预,通过添加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以提高营养水平[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TB、ALT、AST、BMI、HB及HSA均伏于对照组(P<0.05)。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的主要成分为完整蛋白质,包括酪蛋白、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进入胃肠道后,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为较小的肽段,随后在小肠内,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进一步将肽段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为构成人体蛋白质基本单位,可被肠黏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减少机体内氨类物质的产生,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肝硬化恶化[12]。同时,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在胃肠道消化与吸收过程与常规膳食相似,能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当该类营养液被引入胃部后,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起到促进作用,还可激活胃窦部G细胞,促使其分泌胃泌素,保护胃肠道功能。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调节机体的水平衡,通过提供适量的电解质和营养物质,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醛固酮分泌减少可抑制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减少水钠潴留,减轻腹水症状。另外,计算患者每日所需能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膳食摄入,既有助于保护胃肠黏膜,加快血液流动,还可保证患者每日营养需求,缩短治疗周期。
综上所述,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黄国彬,彭薇淇.营养支持疗法联合常规方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36(7):1133-1135.
[2]方志克,王安琪,黄今平.整蛋白型复合营养素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失代偿伴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肝功能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35(3):328-330.
[3]杨香瑜,陈露,胡乃毅,等.以营养药师为主导的营养支持团队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实践[J].中南药学,
2023,21(11):3079-3084.
[4]谢守云,陈素珍,黄丽莹.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22,26(36):1-3,16.
[5]章晓云,邓俊黎,张霓,等.营养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9,19(4):14-17.
[6]张红,韩静.《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会肝硬化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9):1659-1663.
[7]李雯,杨柳,汤继刚.营养风险筛查2002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24,37(4):458-461.
[8]崔瑶.营养支持疗法联合常规方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0):52-55.
[9]邓悦,姚欢,谢宇欣.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22,33(4):522-525.
[10]廖中宝,李彬,李茂章,等.维生素D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4,30(6):81-85.
[11]林杰,陈明治,高鹏飞.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1):64-68.
[12]刘玉双,闫生宏,王细文.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卒中合并营养风险患者预后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22,46(9):105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