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作者: 张勇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0

摘要: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替奈普酶治疗,观察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素(PRA)]。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ngⅡ、PRA、AL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控RAAS系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替奈普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人体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性疾病[1]。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随着病情发展,可造成多系统功能损伤或功能减退甚至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抗凝、改善脑循环等对症治疗[3]。替奈普酶是一种新型血管内治疗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纤维蛋白的赖氨酸残基,激活纤溶酶原,发挥选择性溶栓作用。然而,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有限[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4.25±7.17)岁;体重43~83 kg,平均体重(60.25±7.42) kg;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4.40±1.06) h;合并高血脂16例,高血糖13例,高血压21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4.33±7.15)岁;体重43~84 kg,平均体重(60.36±7.38) kg;发病至就诊时间1~7 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4.37±1.05) h;合并高血脂14例,高血糖17例,高血压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具有MRI检查特征;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合并其他重症疾病;认知异常,不能正常沟通。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抗凝等。同时,对照组接受替奈普酶治疗,方法如下:无菌注射用水3 mL溶解替奈普酶16 mg,静脉推注,于5~10 s内完成,共治疗1次。待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且无出血或异常情况后,再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具体方法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口服,初始剂量50 mg/次,2次/d,根据患者病情,每两周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

200 mg/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基本消失,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NIHSS评分降低90%~100%,为基本痊愈;疾病症状明显改善,且NIHSS评分降低46%~89%,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且NIHSS评分降低18%~45%,为有效;疾病症状无改变,且NIHSS评分降低<18%,为无效。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取NIHSS评估,总分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BI)评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4)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5)比较两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素(PRA)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VEGF、NO、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RAAS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ALD、AngⅡ、P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D、AngⅡ、PR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引起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黏稠黏稠度增加,易损伤血管内皮,同时生成大量自由基,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血管功能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脑组织死亡[6]。因此,临床亟待探寻更为有效的用药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目前,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营养支持、抗血小板等。其中,替奈普酶是常用溶栓药物,可通过快速溶栓实现机体闭塞血管再通,从而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能够改善脑钠肽释放,对醛固酮、血管紧张素及肾素分泌产生拮抗作用,有助于调节血管功能[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AngⅡ、PRA、AL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替奈普酶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并调节血管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替奈普酶可发挥调节血管功能的左右,加快血栓溶解,减少血栓形成。同时,替奈普酶药物具有一定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能够增加脑灌注量,优化患者脑部血流情况,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的损害。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一种复方制剂。其中,缬沙坦是经典降压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发挥改善血管收缩状态的作用;而沙库巴对脑啡肽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有效提高患者脑组织活性,从而减轻对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损伤。两药联合使用,可协同改善微循环状况,优化血管功能,进一步调节神经功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8]。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控RAAS系统。

参考文献

[1]邵枝定,许忠强,许利.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43(3):523-526.

[2]韩薇,徐宇浩,于明.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3):316-319.

[3]吴钟江,梁赋,黄达,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1年短期疗效及对患者预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0):2332-2335.

[4]汪星,孙冬,黄承芳,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23,33(4):45-50.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4):281-287.

[6]崔二平,侯志刚,许伟,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辅助综合康复干预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6):3858-3860.

[7]丁宏举,周光,李明晖.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12):112-115.

[8]赵丽,季宇腾,高静杰.丁苯酞联合替奈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6(21):135-13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