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

作者: 牛琼 李霞

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0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9月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疗法联合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头痛头晕症状。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头痛头晕发作次数、头痛头晕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减少头痛头晕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

关键词:脑卒中;头痛头晕;穴位埋线;针刺;疼痛程度

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严重后遗症,其中,头痛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对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1]。头痛和头晕常被视作评估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有助于筛查出高危群体,从而使脑卒中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诊断与治疗干预。尽管现代医学在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上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针对其引发的头痛头晕症状的治疗,仍面临一定困难与挑战[2]。穴位埋线治疗是一种融合传统经络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植入可吸收线体,持续刺激穴位,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9月医院收治的

60例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30~65岁;病程>15 d。排除标准:伴有颅内器质性病变;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原发性疾病;伴有精神类疾病;过敏体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疗法联合普通针刺治疗

予以布洛芬片口服,0.3g/次,1次/d。指导患者取坐位,择百会、风池、双三阴交等穴,使用0.35mm×40mm无菌毫针行针刺治疗,采用捻转泻法,穴位常规消毒,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持续治疗4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选取枕五针定点和星状神经节为主,配合颈夹肌、风池、肩井、百会、阿是穴进行治疗。枕五针的具体定位如下:项中点位于头部后正中线上,即枕外隆突正中向下约(2.5±0.5) cm的位置;项A点位于项中点两侧,各向外侧偏移2 cm处,左右各设一点;项B点在项中点旁开4 cm处,左右各设一点。局部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刀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入所选穴位中,每次长度为3 cm/穴,每2周治疗1次。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判定,标准如下,头痛头晕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80%,为痊愈;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减轻,中医证候积分减少≥50%,为显效;无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分表示无痛或无任何不适感,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或极度不适,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3)比较两组头痛头晕症状: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头痛头晕发作次数与头痛头晕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头痛头晕症状比较

两组治疗前头痛头晕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头痛头晕发作次数、头痛头晕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在医学领域长期受到关注。该病不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其引发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甚至偏瘫等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给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穴位埋线治疗是一种将医用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缝合线)埋入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方法[5]。埋线针刀是在穴位埋线与针刀疗法的基础上综合穴位理线长效针刺作用与针刀松解作用,形成了兼具传统经络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微创介入疗法[6]。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头痛头晕发作次数及头痛头晕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根据《埋线针刀技术操作规范》,将可吸收外科缝线埋入穴位,15 d/次,通过刺激穴位,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埋线应用于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医理论认为,当人体气血不足且脾脏功能衰弱时,难以转化与吸收饮食中的精微物质(水谷精微),进而造成痰浊阻滞,蒙蔽清窍,引发头痛与眩晕症状。目前,临床针对头痛头晕症状主要采取药物干预手段。然而,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可能诱发药源性头痛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头痛症状易复发[9]。针刺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无菌性炎症反应,但是疗效持续时间较短[10]。穴位埋线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缓解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头痛头晕症状。长期刺激穴位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从而发挥镇痛与抗炎的双重效应。此外,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11]。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埋线应用于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分析原因可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调和阴阳、疏肝理气,松弛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进而优化颅脑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增加局部血氧供应,缓解头痛与头晕症状[12]。观察组治疗4周后头痛头晕发作次数及头痛头晕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提示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能有效减少头痛头晕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分析原因可能为,穴位埋线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缓解缺血缺氧引起的头痛和头晕症状。此外,其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系统,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睡眠质量,进一步减轻头痛和头晕症状[13~14]。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所致头痛头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减少头痛头晕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凤,孟祥柱,汪玲怡.穴位埋针联合手指点穴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头晕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22,38(2):308-310.

[2]徐健飞,赵立东.ABCD2评分诊断急诊头晕患者脑卒中风险的ROC曲线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15(3):299-303.

[3]喻艳艳,古利花.基于文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选穴规律[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7):26-29.

[4]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4.528.

[5]崔雁龙,林进,曲崇正,等.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Meta分析[J].陕西中医,2022,43(12):1809-1815.

[6]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埋线针刀:穴位埋线的新武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63-64.

[7]杨才德,李登科,包金莲,等.埋线针刀技术操作规范[J].中国科技成果,2022,23(21):59-59.

[8]刘勇林,白雪霞,杨才德,等.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1(2):135-137.

[9]师帅,李雪,李虹霖,等.风池穴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医药学报,2021,49(1):65-68.

[10]沈彦喜,范刚启.平刺穴位埋线、直刺穴位埋线与排针平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比较[J].江苏中医药,

2021,53(1):56-59.

[11]高静雅.温针灸联合穴位埋线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5):7-9.

[12]文帼帼,杨才德.埋线针刀疗法枕五针治疗太阳头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89-90.

[13]肖超秀,曾光,林良佳,等.降逆和胃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9,38(5):104-106.

[14]郑贺彬,王强力,陈宁宁,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24,56(14):114-1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