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李子晗摘要:目的 探讨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16例院前急救转运的创伤病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救治转运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麦迪斯顿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系统,观察组采用麦迪斯顿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系统+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急救转运时间、预检分诊正确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转运至救护车时间、进入急诊科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检分诊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期间,应用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急救转运时间,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创伤患者;分级评估;风险管理;院前急救转运;预检分诊
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命安全[1]。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分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提高急救转运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的急救转运模式因缺乏系统的分级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导致转运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和风险[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
116例院前急救转运的创伤病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救治转运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机械创伤造成身体损害;签署知情同意书;由120救护车救治入院;意识清晰,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伴有意识障碍;休克;中途退出研究;出现呼吸骤停。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麦迪斯顿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系统
院前急救阶段:(1)信息采集与传输。救护车上配备心电监护仪、血氧仪、血压计等设备,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车内安装摄像头,实时传输现场画面,方便院内医生了解患者情况和现场环境。急救人员使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查体情况、初步诊断、救治措施等,并实时上传至医院系统。急救人员可通过系统与医院急诊科医生进行音视频通话,汇报患者情况,并接受远程指导。对于疑难危重患者,可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制定救治方案。根据患者生命体征、伤情信息等进行伤情评估,并提前预警医院做好接收准备。医院根据预警信息,提前调配资源,确保患者到达后能够立即接受救治。
(2)院内救治阶段: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与优先救治。医院急诊科医生可提前查看患者信息,了解伤情,制定初步救治方案。患者到达医院后,可直接进入抢救室或手术室,无需排队挂号、缴费,以节省时间。组建由急诊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医生组成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共同制定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率。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方便各科室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
(1)采用标准化评分系统,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危重伤、重伤、轻伤等不同等级,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急救和转运方案。针对不同创伤等级的患者,制定详细的紧急护理预案,包括转运方式、所需药品和设备、急救措施等。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
(2)风险管理措施:识别转运风险,结合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检查表,分析患者一般情况、病情评估、转运时间、人员配置、转运流程等,总结以往转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防范措施。制定清晰的转运流程,包括确定转运患者、评估分级、与家属沟通、下达转运医嘱、协调转运科室、准备药品和设备等步骤。确保转运过程中各项准备工作充分、人员配置合理、设备运行正常。加强途中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充分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安全。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等方面,确保急救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急救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急救措施执行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的各项信息,确保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转运交接时认真核对患者信息、病情状况以及所需药品和设备等,确保交接无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救转运时间:转运至救护车时间和进入急诊科交接时间。(2)比较两组预检分诊正确率。(3)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导管异常(脱落、堵塞)、救治失效、意外坠床、呼吸道堵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救转运时间比较
研究组转运至救护车时间、进入急诊科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预检分诊正确情况比较
研究组预检分诊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7.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创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院前急救这一关键阶段,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4]。然而,院前急救环境复杂多变,资源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并实施合理的风险管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转运至救护车时间、进入急诊科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分级评估体系能够迅速判定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让急救人员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优先级排序。这种优先级的设定确保了重伤患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能够尽快得到转运,从而缩短了等待转运的时间[6~8]。同时,通过分级评估,医疗团队能够更合理地分配急救资源,如救护车、医护人员等。对于重伤患者,可以调配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更专业的医护人员,以确保转运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此外,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提前预判转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风险,如交通拥堵、路况不佳等。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急救人员能够选择最佳的转运路线和转运方式,减少转运延误。研究组预检分诊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通过引入标准化的评估指标和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减少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提高分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分级评估能够精准识别出高风险患者群体,如遭受严重创伤、生命体征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医疗团队能够在转运前做好更多准备,如提前准备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同时,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转运方案。这种动态的监控和调整能够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风险管理措施能够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应对,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期间应用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急救转运时间,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赵香玲.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67-268.
[2]孙宝阳,王洪侠,高旭.多发伤院前救治危险分级上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救治策略[J].临床急诊杂志,
2023,24(3):155-159.
[3]万海红,许卉,薛巧玲,等.分级评估联合风险管理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4,30(21):79-82.
[4]赵佳,张华锋.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5):623-626.
[5]郑伟,叶子平.创伤指数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用于基层医院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22,26(7):141-143.
[6]秦刚.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8(35):189,194.
[7]骆映峰,毛秀莲,张宗雪,等.CSSET分级管理模式联合直接摄食训练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2):134-137.
[8]李兴珍,党星波,苏晓丽,等.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评价[J].创伤外科杂志,
2024,26(1):16-20.
[9]叶家朋.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2):7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