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炎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作者: 栾生林

小儿肾炎是一类以肾脏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遗传易感性。其中,以急性链球菌后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通常继发于链球菌性咽喉炎或皮肤感染。

小儿肾炎的早期症状

尿液变化

尿液颜色的变化

小儿肾炎的早期症状之一是尿液颜色出现明显变化。正常情况下,尿液应为淡黄色,但如果尿液颜色变深、带红色或呈茶色,则可能表明有血尿。这种变化通常是由肾脏炎症引起的,因为炎症会使血细胞渗漏到尿液中。血尿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儿尿液只会有轻微的变色,而有些患儿会发现尿液颜色有更明显的变化。

尿量减少

患儿会出现轻度到中度的尿量减少,这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使尿液排泄减少。若发现孩子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明显低于平,同时尿液颜色变深,呈现浓茶色或红褐色,家长需警惕小儿肾炎的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尿液中存在大量泡沫

尿液中泡沫过多也是肾炎的早期预警信号。正常情况下,肾脏会阻止大量蛋白质进入尿液。但当肾脏发炎时,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导致过量蛋白质排出体外。蛋白质与尿液混合后会产生泡沫,在排尿时(尤其是马桶中)尤为明显。虽然尿液中偶尔出现泡沫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持续出现泡沫,尤其是与其他症状如浮肿或尿液颜色变化同时出现,则应警惕肾炎的可能。

眼睛周围肿胀

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体内水分和钠潴留,导致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引发水肿。眼睑部位的皮下组织由于较为松软,更容易积聚液体而出现轻度到中度的肿胀。有些家长以为孩子眼睛周围肿胀是睡眠不足或哭闹所致,但如果浮肿在短时间内不消退,或在一天中有所波动,就需要提高警惕。

面部肿胀

除了眼睛,患儿面部也会出现肿胀,使面部显得更圆润饱满,有时皮肤会有紧绷感或泛光。原因是发炎的肾脏无法正常调节体内的液体和盐分平衡,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中,导致脸部明显肿胀,通常在早上醒来时最为明显。

如果孩子出现肿胀,要注意肿胀是否对称以及持续发生。如果两侧脸都同样肿胀,且持续存在,表明肾脏无法有效排出多余的水分。有时,肿胀在白天有所缓解,但第二天早上又会复发。

血压持续偏高

肾脏通过调节体内液体和盐分的平衡,在控制血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肾脏发炎时,其过滤血液的效率会降低,导致液体潴留。而血液中过多的液体会增加心脏输出量,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此外,肾脏发炎可能会释放一些收缩血管的激素,进一步升高血压。这就是为什么疑似肾炎的患儿必须监测血压的原因。

夜间尿频

小儿肾炎的早期征兆之一夜间排尿次数增加。通常情况下,儿童能够整夜熟睡,无需频繁上厕所。然而,如果突然开始夜间多次醒来排尿,且持续一段时间,排除睡前饮水过多等因素后,有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正常,需引起重视。之所以肾炎会引发夜间尿频,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下降,对尿液的储存调节能力减弱。

轻度发热

小儿肾炎的早期症状之一是轻度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略高于正常范围,在37.3℃~38.5℃,不伴有明显的寒战或高热惊厥。这种发热往往较为隐匿,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午后或傍晚体温略高,夜间恢复正常。小儿肾炎与普通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其导致的轻度发热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且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明显。此外,发热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尿色加深或尿量减少等,部分患儿在发热前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流涕或咳嗽,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因此,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轻度发热,同时伴有尿液异常或轻度浮肿时,应警惕肾炎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尿常规和血液指标,以明确诊断,避免病情加重。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并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相关症状,避免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延误治疗。

恶心、呕吐

小儿肾炎的早期症状包括是恶心、呕吐,容易与消化系统疾病混淆。患儿可能表现为轻微的恶心、食欲明显下降,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儿可能在进食后出现呕吐,通常无明显腹痛,也无典型的消化不良表现。与小儿肾炎不同,普通的胃肠炎多数情况下引发的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胆汁或血液。因此,当孩子无明显胃肠道感染诱因,却持续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警惕肾炎的可能。

小儿肾炎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作用是消灭引发肾炎的特定感染细菌。例如,对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感染扩散,降低导致肾脏发炎的免疫反应,有助于减轻肿胀、高血压和尿量变化等症状。

需提醒,即使症状在服药结束前有所好转,也应确保患儿完成整个疗程。因为提前停止治疗,细菌可能无法被完全根除,导致感染复发。此外,不完成抗生素疗程,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使未来的感染更难治疗。

使用利尿剂

利尿剂是一种通过增加尿液生成量,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体液的药物。肾炎患儿的肾脏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体内水分滞留,身体出现肿胀。利尿剂可促使肾脏将更多的盐和水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以减少体内多余的液体,从而帮助减轻眼部浮肿、四肢肿胀以及因液体过多引起的呼吸急促。此外,利尿剂还有助于预防与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

虽然利尿剂效果显著,但使用起来需格外谨慎。尤其对于肾炎患儿,家长务必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因为过量使用会导致脱水等电解质失衡。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在服用利尿剂后是否有脱水迹象,如极度口渴、口干、头晕或异常疲劳。患儿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定期检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管理蛋白质的摄入

当摄入蛋白质后,身体会将其分解为废物,并经肾脏过滤掉。在健康的儿童中,这个过程运行顺畅。但对于肾炎患儿,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过滤废物,如果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产生的大量废物就会在体内堆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对肾炎患儿来说,既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也需要避免过量摄入给肾脏造成额外的负担。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是治疗小儿肾炎的关键环节。因为肾炎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疾病,症状会随时间而变化。通过定期随访,医生能密切监控患儿病情,确保治疗方案有效,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在复诊时,医生会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重点关注肾功能和与肾炎相关的症状,例如血压检查;还可能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了解肾脏过滤废物的情况,以及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的迹象。此外,医生还会检查患儿的成长发育情况,确保治疗不会对其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避免剧烈运动

由于肾炎患儿的肾脏功能受损,体内水分、电解质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下降,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运动过程中,血流量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而肾脏供血可能减少,这可能进一步损害肾小球的过滤功能。此外,剧烈运动还可能加重蛋白尿和血尿的症状,加重尿蛋白的流失,导致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下降,影响康复进程。一些肾炎患儿在活动后还可能出现疲劳、头晕或浮肿加重的情况,因此家长应避免让患儿参加长跑、球类等高强度运动。建议选择轻度活动,如散步、简单的拉伸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建议患儿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逐步调整活动量,确保康复过程中肾脏不会受到额外损害,从而更好地恢复健康。

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辅助治疗在小儿肾炎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养生等方式帮助改善症状、减轻肾脏负担。中医认为,小儿肾炎多与脾肾气虚、湿热蕴结等因素相关,因此治疗上注重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党参、茯苓、泽泻、车前草等,有助于益气固肾、利尿消肿,减少蛋白尿和水肿。针对慢性肾炎或恢复期的患儿,还可配合针灸或推拿,如按摩足三里、关元、肾俞等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在饮食上提倡清淡温补,如红枣、山药、薏米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健脾养肾、增强体质。需要提醒,中医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影响病情或与西药产生不良反应。

饮食调控

合理饮食能有效减少肾脏负担,促进康复。患儿应做到低盐饮食,建议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2~3 g,因为过量摄入盐分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浮肿和高血压。儿童还需要避免高蛋白饮食,以减少蛋白分解产生的代谢废物,减轻肾脏负担。建议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等。此外,患儿还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特别是尿量减少或浮肿严重时,应根据医生建议合理控制饮水量,以免加重水肿和高血压。患儿的饮食还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胡萝卜等,但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等需谨慎,以免影响电解质平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腌制品、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肾脏负担。科学的饮食管理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肾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