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强迫症

作者: 赵宏涛

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时期的一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接下来向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患儿过度怀疑自己已经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如反复怀疑是不是锁好了抽屉、门窗,因为自己不小心说了不恰当的话而反复怀疑是不是会被人误会等。有的患儿可能会不断回忆自己看过的场面、说过的话、听过的音乐和经历过的事情等,且如果在回忆的时候被人打断,会从头回忆,并产生烦躁情绪。一些患儿存在强迫性思维,会反复纠缠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为什么1加1等于2?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主要表现在反复进行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上,如即便在手已经清洁的情况下继续反复洗手,没有办法停止,甚至导致皮肤出现损伤;在看到电线杆、路灯或台阶的时候,忍不住反复数数;严格要求物品按照特定顺序摆放,如果被打破,会忍不住重新整理。患儿出门的时候,会反复检查自己是不是带齐了所有物品,即使已经确认过很多次,还是不放心。

强迫症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不一,有的症状比较轻,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有的症状会比较严重,对睡眠、社交、学习等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帮助。

儿童强迫症的危害

分散注意力

儿童强迫症会让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在课堂上不断思考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或者反复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从而错过老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会因为频繁检查、计数等而打断学习进程,导致难以集中在作业本身,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时间被占用

强迫症患儿往往会因为在无关的事情上耗费大量时间,如反复整理书桌书包、检查作业等,导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被占用,影响学习成绩。

社交机会减少

不少强迫症患儿担心自己的强迫行为被他人看到而感觉羞耻,从而回避正常社交活动。即使在外出社交后,也会因为担心接触到脏东西而长时间清洗。长此以往,患儿的社交圈会慢慢缩小,失去与同龄人交往和建立友谊的机会。

人际关系受损

很多强迫症患儿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强迫行为让同伴感到厌烦和困惑。例如,在和朋友玩耍的时候,强迫症患儿会突然中断游戏,转而进行强迫性的检查或者计数行为,导致游戏难以正常进行,让同伴扫兴。而且,同伴大多会不理解这些行为,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或者疏远。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强迫症患儿在出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和行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这又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强迫症状,导致恶性循环。当患儿长期受到强迫症的困扰,会对自己产生沮丧和失望等情绪,并可能慢慢发展成抑郁,甚至对未来感觉到悲观。少数强迫症患儿在看到强迫行为和正常行为之间的差异时,会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产生自我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是“怪人”或者“不正常的人”。这种负面自我认知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产生生理疲劳

患儿在进行强迫行为的时候,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容易产生生理疲劳,从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一些强迫行为还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如过度洗涤会让皮肤变得干裂、粗糙。

睡眠问题

强迫症会给患儿带来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影响睡眠质量。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些患儿会因为强迫观念,导致难以入睡。即便睡着了,也会频繁醒来。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患儿白天的精力,还会降低免疫力,更容易生病。

儿童强迫症的病因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儿童强迫症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强迫症,那么家族里孩子患上强迫症的概率会更高。此外,某些基因与强迫症的易感性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与神经递质代谢、大脑发育以及应激反应等相关的基因。不过,基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影响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当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失衡后,会导致情绪调节失衡,也会影响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导致不必要的行为,从而让患儿难以控制自己的重复行为和思维。所以,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造成儿童强迫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大脑中的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出现异常后,会影响认知、情感和运动等功能,从而引起连接异常、神经活动失调等问题,这是引起儿童强迫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额叶的执行功能异常还会导致患儿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纹状体的异常会让患儿产生重复的行为,丘脑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患儿感觉信息的整合和传递能力。

重大生活事件创伤

如果经历过亲人离世、父母离异、遭受自然灾害等重大的生活事件,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因为孩子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创伤后,孩子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感。为了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发展出强迫行为或观念。

长期心理压力

当前社会,孩子会面临很多压力源,包括社交压力、学业压力等,一旦处理不好,会增加强迫症的发生率。比如,一些孩子为了纾解心理压力,会通过反复整理物品、反复计数等行为来分散注意力,获取自我安慰,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强迫症。

过度严格或完美主义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追求完美,孩子会产生自我批判和过度的自我要求,因害怕犯错而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迫症。

家庭关系紧张

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的家庭,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一些孩子为了缓解这种不安感,就会通过强迫行为来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发展成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强迫症患儿通常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以及强迫症背后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心理治疗师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时,就会帮助患儿识别和挑战强迫观念背后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重新构建认知。例如,对于一些总是因为担心自己被细菌感染而不断洗手的患儿,心理治疗师可以讲解什么是感染,引导患儿主动思考实际感染的风险,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夸大的,从而改变观念和想法。除了重新构建认知之外,心理治疗师还可以通过逐渐暴露和反应预防来帮助患儿减轻强迫行为。心理治疗师可以慢慢让患儿暴露在他们害怕的想法和情绪当中,并在患儿出现了强迫行为后,及时进行阻止。如果患儿害怕接触公共物品生病而反复洗手,心理治疗师就可以安排他们慢慢触摸门把手、扶手等公共物品,然后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洗手。治疗初期,患儿可能会感觉到焦躁不安,但当发现自己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之后,这种焦躁感就会慢慢减轻,从而逐渐减轻强迫行为。

家庭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给患儿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过度苛求,也不要太过于严厉,从而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家庭其他成员还需要积极参与到患儿的治疗中,协助患儿完成心理治疗师布置的任务,并且要学习如何正确应对患儿的强迫症状,避免强化患儿的强迫行为。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是在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患儿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使用。常见药物包括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伏沙明、舍曲林等。这类药物可以很好地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5 - 羟色胺水平,从而减轻强迫症状。不过,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且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用药期间,还需要定期复诊,监测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药物的疗效。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主要包括学校支持、同伴支持等。平时,教师需要了解孩子的病情,给予理解和支持。如果孩子因为强迫症状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行为异常,教师不应批评指责,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包容,并与家长和心理治疗师保持沟通。此外,教师和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多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预防儿童强迫症,家长还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太严厉,也不能过分溺爱,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或者让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平时可以让孩子尝试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来锻炼动手能力。

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团队游戏,让孩子在活动中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帮助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家长和老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强迫行为或者较大情绪波动,需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避免问题加重。

结束语

总之,儿童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学习儿童强迫症的相关知识,一旦发现孩子有强迫症状时,及时就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