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马小花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医院出生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啼哭情况、体温变化、家属满意度及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出生后1、4 h啼哭次数及啼哭持续时间高于观察组
(P<0.05);观察组出生后1、2、3、4 h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和时间,保持稳定的温度,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母亲声音刺激;家属满意度
新生儿期是指胎儿从母亲体内娩出,适应从子宫内向子宫外过渡的过程,期间体内皮质激素会相对增加,导致新生儿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能量消耗较多,可能出现低体温、啼哭等情况[1~2]。这样不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增加其成年后脑出血疾病发生风险。基于此,新生儿出生后,临床应及时予以合理的护理方案,对减轻应激反应,使其尽快适应外界环境,加快健康生长速度尤为重要[3~4]。早期皮肤接触是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最符合生理的干预方式,尤其对资源有限地区具有重要公共卫生价值。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早期皮肤接触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新生儿干预策略,具有明确的生理和神经发育益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医院出生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K20241453)。
纳入标准:母亲沟通理解能力正常;母亲无妊娠并发症;基本资料完整、无缺失;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母亲伴有语言功能严重障碍或精神疾病;母亲不积极配合护理;新生儿伴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新生儿存在呼吸窘迫或严重窒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
新生儿出生后,有效清洁其呼吸道,擦净羊水、血迹等污物。消毒脐带,测量新生儿身高和体重,关注其实际情况,将新生儿包裹好,与母亲一同送回病房。护理至母婴出院。
1.2.2 观察组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
声音刺激
新生儿出生5 s后,及时给予全身检查,穿好纸尿裤。帮助母亲取仰卧位,将新生儿放于母亲胸前,头偏向一侧,确保母亲和新生儿皮肤可以亲密接触,每次60 min以上,确保接触时间的连续性。同时,引导母亲正确怀抱新生儿,双手放在臀部和后背部,以防新生儿滑落。此外,在床位处安装窗帘,便于母乳喂养,保护母亲隐私,在新生儿身上盖毛毯,避免受凉。护理人员引导母亲与新生儿互动、交流,主要方式包括唤乳名、唱歌等,促进母婴交流,从而增加新生儿安全感。向母亲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优势,指导其在母婴皮肤接触过程中亲吻、抚触新生儿皮肤,增加新生儿安全感,促进新生儿成长。若母婴分离,播放预录的母亲声音,以心跳、语言等生物声学特征声音为主。护理至母婴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啼哭情况:出生后1、4 h啼哭持续时间、啼哭次数。(2)比较两组体温变化情况:出生时及出生后1、2、3、4 h体温变化。(3)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护理后,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估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80分)、一般满意(61~79分)和不满意(≤60分)。
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比较两组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效吸吮母乳时,可以观察到或听到新生儿大口吞咽的动作或声音,表明新生儿正在摄取足够的母乳,代表母乳喂养成功[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啼哭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生后1、4 h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生后1、2、3、4 h体温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7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成功率6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是大脑可塑性和适应环境的关键窗口期。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出生后立即进行母婴皮肤接触,以促进体温调节、母乳喂养及情感联结。近年来,研究发现母亲声音作为一种特异性听觉刺激,可进一步强化早期皮肤接触的积极效应。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操作简单,不仅能拉近母婴距离,还能提高新生儿照护质量,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母亲声音刺激也属于新型护理模式,操作简便,能改善新生儿行为和心率[6~8]。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出生后1、4 h啼哭次数及啼哭持续时间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出生后1、2、3、4 h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出院前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实施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啼哭次数,减少啼哭持续时间,保证患儿体温稳定,提高家属满意度及母乳喂养成功率。
胎儿在妊娠24周后即可感知外界声音,母亲声音作为孕期最主要的听觉输入,可激活新生儿颞叶与前额叶皮层。皮肤接触通过激活C-触觉纤维,增强迷走神经张力,而母亲声音可同步刺激听觉通路,二者协同促进催产素释放,减少应激反应[9]。啼哭是新生儿最重要的生存行为和交流方式,其生理机制涉及复杂的神经-呼吸-肌肉协调系统。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可能是新生儿体温低或感觉不舒适,不愿意睡觉,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10]。皮肤接触过程中,新生儿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温度和心跳,促进情绪稳定,减少哭闹。新生儿体表面积/体重比大、皮下脂肪薄,易发生体温失衡。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可物理性调节新生儿体温,母亲体表温度可形成“微环境”,使新生儿蒸发散热降低,母婴接触面积越大,热量传递效率越高;同时,母婴早期皮肤接触还可产生生理性激活作用,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从而增加新生儿舒适度和安全感,使母婴关系更为融洽[9]。此外,母婴皮肤接触可诱发新生儿和母亲之间的必要先天性行为,从而提高母乳喂养有效性和新生儿存活率[11~12]。
综上所述,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和时间,保持稳定的温度,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施围群,陈施羽,戴丹凤,等.早期即刻母婴皮肤接触对自然分娩产妇乳汁分泌及新生儿喂养态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9):1728-1730.
[2]李水英,王晓梅,骆雪芬.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1):2106-2108.
[3]钟巧梅.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45(6):148-149.
[4]林朗刺.母亲声音刺激联合白噪音干预对NICU新生儿疼痛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18(10):58-60.
[5]张亚萍.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状况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5):873-8748.
[6]许娟娟,陈浪,梁玮伦,等.基于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顺产初产妇的新生儿应激反应及生命体征影响[J].
广州医药,2022,53(3):87-94.
[7]余欣,沙晓妍,孙黎,等.基于增强现实声音仿真技术的母亲声音刺激对极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
2024,16(5):265-268.
[8]朱丽兰.袋鼠式护理联合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体格发育及NBNA评分的影响[J].云南医药,
2021,42(3):291-293.
[9]张亚茜,张艳敏.母亲声音刺激对缓解住院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观察[J].婚育与健康,2024,30(5):106-108.
[10]陈芳荣.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于母乳喂养与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8):143-146,164.
[11]谭彩云,冯礼娟,梁婷婷,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12(21):174-175.
[12]梁天梅,唐卓润,周丽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