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

作者: 后鹏伟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刺激,比较两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估量表(FMA)]、控制能力[Sheikh躯干控制量表(TCS)]、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及跌倒可能性[动态步态指数量表(DGI-4)]。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及Sheikh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DGI-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肢体偏瘫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平衡与控制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运动功能;控制能力

脑卒中俗称中风,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病理机制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等引发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和损伤,导致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1]。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2],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喷射状呕吐、眩晕等,并伴有一侧肢体或面部感觉异常,甚至突发视感、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偏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提供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3]。

常规肢体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对患者实施躯干前屈和后伸、躯干侧屈和旋转及动态平衡训练,以增强患者的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进而改善躯体的平衡和控制能力。现代医学认为,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加强肌肉耐力,促进神经肌肉系统再生和恢复,增强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进一步促进早期肢体功能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5.24±3.74)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6.26±2.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5]中急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具有临床影像学特征;签署知情同意书;病情处于稳定期;神志清楚;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排除标准:伴有严重传染性疾病;合并胃癌等恶性肿瘤;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全;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训练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述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肢体早期恢复的重要意义。评估患者瘫痪肢体肌力情况,瘫痪肢体肌力>3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或下床活动;瘫痪肢体肌力<3级,进行早期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如上肢肩外展内旋运动、前臂后旋、腕关节屈曲、下肢髋关节内外旋、坐位躯干训练及动态平衡训练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刺激

(1)针灸电刺激:采用1.5寸毫针垂直刺入上下肢运动区域(如极泉穴、少海穴、曲池穴等),刺入深度15~20 mm,电针灸治疗仪通电,留针

15 min,期间多次反复提插,给予强刺激30 s。共计行针3次,1次/d,治疗7 d。

(2)神经肌肉电刺激:选择适度电流刺激患侧肌肉收缩,大脑皮质层受到电流感应恢复其控制能力,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时多为低频电刺激疗法,使用RT100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设置治疗模式为MCR、TENS,以能引起肌肉收缩为有效刺激,根据患者主观感受选择能接受的电流强度。设置脉冲为200 us,频率为

40~50 Hz,强度10~20 mA电流,每刺激30 s停10 s,2次/d,20 min/次,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

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估,满分100分,包括上肢30分、下肢22分、反射协调能力24分、手14分、腕10分,分值越高代表运动功能恢复得越好。(2)比较两组控制能力:干预前后采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TCS)评估,该量表共4个维度,包括患者处于仰卧位时躯体向患侧翻转、患者处于仰卧位时躯体向健侧翻转、自行从仰卧位转变为坐位及无扶手椅子的平衡坐立,每个维度

0~25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控制能力越好。(3)比较两组平衡能力:干预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该量表共有14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分值范围0~56分,分值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强。(4)比较两组跌倒可能性:干预前后采用动态步态指数量表(DGI-4)评估,分值为0~12分,分值越高代表跌倒的可能性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与控制能力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与Sheikh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平衡能力与跌倒可能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DGI-4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因一侧躯体功能下降,导致重心不稳、平衡能力失调,甚至一侧肢体功能能力丧失[6],长时间肌肉萎缩和力量减弱,最终可能引发肢体瘫痪。常规的康复训练仅通过改变患者自身体位,无法有效刺激患侧肢体肌肉[7]。因此,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通过特定的电流刺激模式和针灸穴位刺激,增强肌肉的运动能力,改善机体功能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肌肉系统恢复[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Sheik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中,针灸电刺激疗法作用于特定穴位(如极泉穴、少海穴、曲池穴等),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而且经皮施加的电流可以转化为神经脉冲到达脑部组织(脑干、丘脑、大脑),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脑部意识水平[10]。其中电流刺激穴位深层肌群,使肌肉收缩,大脑恢复感觉功能,产生肌肉运动。在针灸基础上加微电流,相比于传统针灸刺激效果更强,针灸与电刺激结合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神经肌肉电刺激利用电磁作用将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皮质层,调控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电流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肌群皮质区,有利于唤醒患者的大脑控制能力,重塑肢体感觉神经,使患者感到痛觉并产生肢体肌肉运动,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DGI-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肌力等级进行针对性锻炼,适应机体需要,能较好改善肢体关节功能的僵硬状态,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进一步辅助肌肉运动,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与大脑神经之间的运动联系,更好地控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机体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针灸电刺激偏瘫肢体相应穴位,不仅可以刺激机体受损的中枢神经,恢复受损脑干,增强肌肉之间的运动协调性,还具有疏通心经、脾经、肾经的作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借助电流的作用,激活神经肌肉组织接头及相应的肌肉运动组织,促进肌肉收缩运动产生。二者联合,可有效减轻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减轻肢体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肢体偏瘫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平衡与控制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参考文献

[1]江剑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23,27(22):37-39,42.

[2]巢宝华,刘建民,王伊龙,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成就、挑战和应对[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7):625-631.

[3]王倩,赫晓慈,武鹏,等.健康教练干预对社区脑卒中高危者危险因素改善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18(10):982-986.

[4]范静,易旭,曾莎莎.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的观察[J].医药前沿,

2018,8(26):195-196.

[5]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6,7(3):17.

[6]郭健,刘远立,关天嘉,等.健康相关行为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53(2):223-228.

[7]陈翠.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依从性及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智慧健康,2022,8(18):24-27.

[8]徐雯,黄思思,罗翠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21,45(2):125-126.

[9]刘玲玲,赵凯.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2):2351-2354.

[10]封艳,赵丽,侯可强,等.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0):1478-14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