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离子凝固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观察
作者: 高清源
摘要:目的 观察氩离子凝固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率、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炎症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血清学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比值(PGR)]。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 d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IL-1β、IL-6、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PGⅠ、G-17、PGR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可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轻炎症与应激反应,调节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胃息肉;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水平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异常增生的组织,通常在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被发现,部分有潜在恶变可能性,尤其是腺瘤性息肉[1~2]。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上腹胀、恶心及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合并胃糜烂、呕血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4]。因此,早期诊治胃息肉对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0.22±2.63)岁;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7.59±2.01)个月;息肉直径3.0~15.0 mm,平均直径(7.89±1.05) mm。观察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0.29±2.55)岁;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7.92±2.05)个月;息肉直径3.5~15.0 mm,平均直径(7.92±1.07) 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肉;具备手术指征;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消化内科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资料缺失;近期接受其他手术治疗。
1.2 方法
两组均于手术前一晚上做相关检查,确保存在手术指征,术前8 h常规禁食,6 h禁饮,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2.1 对照组采用黏膜切除术治疗
术中全麻,置入电子胃镜观察患者胃部,明确息肉位置后充分暴露病灶,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举息肉后退针,进行电凝电切,将息肉蒂部套住并收紧,电流指数设置为3~4档,时间设置为
2~3 s,息肉蒂部凝固后关闭开关。直径<1 cm的息肉用电热钳加热凝固后切除;直径1~2 cm的息肉用圈套电凝切除;直径>2.0 cm的息肉分块、分片和分次切除[5]。
1.2.2 观察组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术前做好相应准备,打开APC300氩气阀门,注满氩气,将功率调节至40~60 W,氩气流量为1~2 L/min,准备电子胃镜及其他手术所需器械。通过电子胃镜观察患者胃内情况,确定息肉数量、形态、大小以及位置。将氩离子凝固器导管插入内镜钳道内,导管头端距离息肉上方约3~5 m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根据患者息肉大小及形态进行多次凝固治疗,直至息肉变白、发黄,说明组织已经凝固坏死。术后及时抽吸胃腔内的气体和烟雾,常规禁食12 h,给予补液、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出现并发症,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存在轻微并发症,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1 、3 、7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3)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4)比较两组炎症介质与应激反应指标: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5)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泌素-17(G-17),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6)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随访12个月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3 d 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炎症介质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IL-1β、IL-6、NE、C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IL-1β、IL-6、NE、Co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PGⅠ、G-17、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GⅠ、G-17、PGR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息肉黏膜切除术通过内镜设备将息肉及其下方的部分黏膜组织切除,在切除病变前,用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位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或其他注射液,形成“黏膜隆起”,抬高病变组织,并利用内镜下的圈套器套住息肉及其黏膜下组织,随后使用高频电流切割。虽然黏膜切除术能在切除时凝固血管,但术中仍存在出血风险,尤其是在处理体积较大的息肉或结构复杂的病灶时,出血量可能较大,术后也有出现迟发性出血,还可能无法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导致局部残留,增加息肉复发风险。此外,针对复杂病变或位置特殊的息肉,手术操作难度大,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穿孔。
氩离子凝固术为一种新型治疗措施,利用氩气导电原理,通过高频电流、单极技术进行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3 d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IL-1β、IL-6、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GⅠ、G-17、PGR均高于对照组(P<0.05)。氩离子凝固术能精确控制凝固深度和范围,通过调整氩气流量和电流强度有效处理息肉组织,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对血管的直接伤害,显著降低术中与术后出血风险。另外,氩离子凝固术的低温等离子体作用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且氩离子能自动导向病灶组织,减少对深层血管与胃黏膜组织的损伤,促进术后胃黏膜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
综上所述,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可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轻炎症与应激反应,调节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韦晓婧,徐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29(18):78-81.
[2]黄艳艳,黄晓宇.比较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价值[J].名医,2023,(4):24-26.
[3]王文斌,蒋丰娟.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
杂志,2022,6(15):67-70.
[4]张竹生,张伟,周进,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与EMR术治疗老年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23,35(11):1642-1646.
[5]钟名荣,索标,黄文忠,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血清G-17、PGⅠ、PGR水平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53-56.
[6]黄鹏.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153-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