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 丁德成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2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指标、腰椎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分布均匀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并促进其均匀分布,减轻患者治疗负担,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法复位;椎体成形术;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
骨质疏松是指患者骨头微结构出现变化,骨密度、质量减少,脆性增加,多发于老年群体,极易引发骨折[1~2]。椎体压缩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指患者椎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断裂或嵌插,导致椎体高度减少,在骨质疏松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为脊椎变形、疼痛,影响患者身体形态,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3~4]。临床常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但椎体压缩骨折愈合缓慢、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有学者提出手法复位联合手术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5]。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2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26±5.4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4 h,平均(5.69±1.20) h;胸椎骨折47例,腰椎骨折53例。研究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5.11±5.6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2 h,平均(5.71±1.17) h;胸椎骨折49例,腰椎骨折5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6]诊断标准;胸腰椎X线片显示椎体变形、伤椎前缘开合;新鲜骨折;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依从性差;伴有神经功能损伤;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椎体压缩程度>1/2;伴有精神疾病;存在本研究用药或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患者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局部麻醉,经C型臂透视机确定伤椎位置,在正位透视下穿刺进针至患椎前1/3处并置入导管,分次、缓慢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沿骨松质间隙弥散并扩散至椎体前后缘停止注入,凝固后拔出导管,叮嘱患者平卧24 h,根据恢复情况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增加手法复位,患者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保持脊柱轻度后伸,两位医师在患者腋下、踝关节对抗牵引2 min,掌根有力度地按压患处,经C臂机确认复位良好为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水泥量和治疗费用。(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术前与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3)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术前与术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总分为50分,评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4)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术前与术后,通过椎体正侧位X线检查测定伤椎Cobb角,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比。(5)比较两组骨水泥分布情况:如分布均匀、渗漏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6、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6、12周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影像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后6、12周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骨水泥分布情况比较
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分布均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骨质疏松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患者腰椎段(下胸、上腰部位),可由跌倒、负重、外力向上传导,甚至打喷嚏等轻微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腰背痛、后凸畸形、身高下降、棘旁疼痛、骨折处神经走向放射痛、腰背肌肉痉挛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7~8]。椎体成形术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用方法,可初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并发骨质疏松,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单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有待提高[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周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分布均匀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加速患者恢复,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功能,减少患者总体治疗费。椎体成形术通过向患者病变椎体灌注骨水泥稳定骨折部位,恢复椎体结构。手法复位可放松患者腰背部肌群,减轻伤椎前缘压力,使椎体结构、高度在牵拉力作用下得到初步恢复,进而降低后续手术治疗难度,便于术中骨水泥灌注顺利,使骨水泥分布更加均匀,降低骨水泥泄漏率,使伤椎结构更加稳定;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加快术后恢复进程[11~12]。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并促进其均匀分布,减轻患者治疗负担,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盼盼,胡俊,叶小青,等.骨化三醇联合骨疏康胶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OPG、BGP水平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22):3383-3385.
[2]彭国常,王强,蒋晓伟,等.顺势动态复位联合微型交锁骨水泥技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3,38(9):907-911.
[3]王云清,李华,王斌,等.椎体成形术联合骨水泥明胶海绵复合体椎内填充治疗伴有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骨科,2023,14(3):260-264.
[4]李洪珂,郝申申,董胜利,等.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20,32(8):6-11.
[5]肖峰,肖宏,尹泽龙,等.过伸牵引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1):49-50.
[6]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25-437.
[7]王义青,张家立.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进展[J].大众科技,2023,25(10):86-89,151.
[8]周建中.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9):146-148.
[9]马超,魏金栋,武永东.单侧椎体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短期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4):73-77.
[10]孙超,柳听龙,贾小龙,等.腰部垫枕过伸位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7):712-714.
[11]王信华,谢龙.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3,7(21):35-37.
[12]乔少林,袁伶俐,张井泉,等.手法复位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
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11):1157-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