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 陈恩涛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L”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形态学评估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Bohles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跟骨宽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升骨折恢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L”型切口;并发症;Gissane角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发生的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创伤(如交通事故或高空坠落)等外力作用所致。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根据病变程度,分为简单骨折与复杂骨折[1]。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经典术式,主要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内固定器械稳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2]。然而,该术式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内固定材料为异物,留存在体内需进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这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还可能带来额外的术后创伤;术后发生感染风险较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有研究表明,利用“L”型手术切口处理跟骨骨折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跟骨损伤情况,有助于准确复位和内固定,减少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同时提高手术可视性和操作精确性,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3]。本研究旨在探讨“L”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8.89±3.28)岁;Sanders分型为Ⅱ型22例,Ⅲ型20例,Ⅳ型8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9.05±3.23)岁;Sanders分型为Ⅱ型21例,Ⅲ型20例,Ⅳ型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具有X线或CT成像特征;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骨折病程>3个月;合并器质性疾病、血液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将患者患足置于X线机下,于跟腱旁插入2根斯氏针,用手指握住针尾,采用三点支撑法抬起塌陷的骨折部位,恢复跟骨角度,辅以手法挤压内外踝下方,使跟骨复位。经X线确认骨折复位正常后,在斯氏针下方交叉钻入2根小针进行固定。术后用石膏固定患肢。

1.2.2 观察组采用“L”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于跟腱和外踝上方3 cm处作一弧形切口(弧度>120°),切口范围从足背至足底皮肤交界处,再到跟骰关节,直至骨膜层,切开时需避免损伤神经和肌腱。接下来,在骨膜下剥离皮瓣,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面,并用3根小针拉开皮瓣加以保护。然后,打开外侧跟骨外壁瓣,暴露塌陷的关节面,于跟腱止点插入一根直径4 mm的小针牵引,使用工具支撑上部骨骼,使骨折块复位。复位后,插入2根直径2 mm的针固定。经X线检查确认骨折复位后,根据实际情况植入合适的异体骨,安装跟骨钛板,用螺钉固定。术后放置引流管,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控制力度,避免肿胀。

两组术后均予以相应护理,确保手术伤口干燥,用干净敷料覆盖。术后初期避免负重,按照医生处方服用止痛药或抗炎药;术后出现肿胀或疼痛时予以冰袋冷敷,注意避免冻伤。在医生指导下早期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开始时以轻度活动为主,如坐位活动、踝关节缓慢运动等。保证营养充足,多食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形态学指标:术前及术后1、3个月,测定Bohles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3)并发症:如骨折移位、切口感染、局部皮缘坏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形态学评估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1、3个月Bohles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跟骨宽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跟骨是人体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支撑和保护足部,参与日常行走、奔跑以及跳跃等活动[5]。跟骨通过韧带与肌肉组织及其他足部骨骼紧密相连,构成足部骨骼结构,使足部能够承受身体重量以及外部冲击力,保护足部软组织。跟骨骨折通常表现为关节内骨折,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伴随明显疼痛,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案进行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Bohles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跟骨宽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较于复位固定术,常规“L”型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术后并发发生风险。“L”型切口为常见手术切口类型,切口沿足外侧设计,纵向部分暴露跟骨外侧壁及后关节面,横向部分延伸至跟骰关节,可清晰显露跟骨体、后关节面及周围骨折块,能够提供较大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便于手术医生全面检查和处理跟骨,更清晰地观察骨折部位及其邻近结构,从而准确进行复位和固定,避免术后骨折对位不良,减少并发症发生[7~8]。此外,“L”型切口纵向部分位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可避免损伤腓肠神经,还可减少软组织剥离,保留皮瓣血供,降低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9~10];外侧壁充分暴露后,可贴合跟骨形态放置固定钢板,提供多平面固定,对抗术后跟骨负重时的剪切力,还有利于Bohles角、Gissane角的恢复,维持足弓生物力学结构。

综上所述,常规“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升骨折恢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钱志鹏,袁亚兵,周金.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近期临床效果

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3,20(3):93-96.

[2]孙辉,殷燕,荆艳莉.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9,27(6):72-74.

[3]郭福景,蒋君.“L”型锁定接骨板结合螺钉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7(5):294-297.

[4]白求恩·骨科加速康复联盟,王金辉,李庭,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跟骨关节内骨折诊疗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13(2):97-108.

[5]邵哲,谢晓飞.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复位效果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2,36(1):35-39.

[6]段霄,张智勇,陈宗文,等.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5):15-20.

[7]陈敬煌,王贤月,彭方成.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20):63-66.

[8]魏美平,卢伟,余进伟.经外侧“L”形切口、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对影像学参数变化和足部功能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484-1486.

[9]袁凯平,萧艳珊,谢广中,等.跟骨骨折应用微创跗骨窦切口和外侧“L”形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4):48-49.

[10]李冰.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

2023,35(11):142-1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