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教授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 刘家煖 陈霞 詹群摘要:陈霞教授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的用药规律。方法 归纳整理2023年4月~2024年4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陈霞教授门诊的50例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病案方剂,筛选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详尽分析录入处方中的药物,包括使用频次、四气五味特性、药性归经等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和k-means聚类算法,挖掘药物之间的潜在联系与规律。结果 通过平台分析发现涉及中药有105味,中药四气以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肾为主;功效以补虚类、活血化瘀类为主,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25味,所有方剂聚为5类。结论 陈霞教授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处方用药以滋肾养阴,清肝宁心为核心治法,体现补水降火,燮理阴阳,标本兼顾思想,为当前中医药干预绝经综合征及未来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绝经前后诸症;阴虚火旺型;用药规律;清肝宁心;滋肾养阴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生活、工作压力剧增,女性绝经综合征发病率日益增加,根据我国2018年人口统计资料,50岁以上女性人口已超过2亿[1]。绝经综合征在古代医籍中见于“汗证”、“经断复来”、“不寐”、“郁证”等病篇。《中医妇科学》将绝经综合征归为“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各家对绝经前后诸症病因病机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肾,与心、肝关系密切。金陵女科当代重要医家陈霞教授临床诊治妇科疾病已四十余载,其中医学术传承的特色在于“结合与创新”,她以继承为基,汲取古代先贤的医学精髓,结合金陵医派奠基人张简斋治疗妇人病症的特色调气血,补肝肾,安五脏,融汇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学术理论“心-肾-子宫轴”论治法,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逐步形成以“谨守阴阳,以平为期;注重扶正,激发内力;肝肾为本,顾护真阴;痰瘀顽症,澄清溯源”为特点的学术思想。陈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不足,心肝气火偏旺”,其中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本研究旨在研究陈霞教授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症提供临床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归纳整理2023年4月~2024年4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陈霞教授门诊的50例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病案方剂。诊断标准:西医参照《妇产科学(第9 版)》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辨证分型为阴虚火旺型,主症见头部、面部等出现短暂性潮热,伴有出汗,次症见头晕耳鸣,烦躁易怒,阴道干涩,口干便秘,舌红,苔干,脉细数。纳入标准:数据来自临床病例;符合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包含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中成药等;重复的中药组方。
1.2 数据处理
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对纳入方剂中的中药药名称做规范化处理,对药品的产地、炮制方法及别名统一处理。酒炒当归统一为炒当归,炒太子参统一为太子参,净山楂统一为生山楂,蜜远志统一为制远志。
1.3 数据录入
将收集到的50个处方采用双人录入的方法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5),并由双人负责数据审核,防止重复、错输、遗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系统,纳入方药信息,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描述统计并制成雷达图,可视化展示地展示药物分布情况。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k-means算法与回归模型相结合),归纳出组方规律。
2结果
经过上述标准筛选,共纳入中药处方50个,累计使用药物105味,平均每个处方用药14味。 药物药性、药味分布显示, 处方中寒性药使用最多(220次),其次为平性药(176次),处方药味以甘为主,使用频次为392次,其次为苦味,使用频次为217次。药物归经分布显示, 处方用药以入心经(408次)和肝经(372次)为主。药物功效分布显示,方中主要使用补虚类、活血化瘀类、清热类、收涩类药物。高频药物分布显示,共有16味药物使用频次≥30次。其中,丹参、钩藤、景天三七使用最多。药物关联规则方面,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5,置信度设置为0.8,得到60个药对组合,常用的药对有丹参、钩藤,景天丹参,景天三七等。药物模拟功效聚类分析显示,药物的趋势类别约有4种,将聚类个数置为4,得到4种潜在的核心组合。
3讨论
3.1 药物性味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治疗该症的药物主要以寒性药为主,平性药次之。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辅以辛味药。《汤液本草·药性要旨》中提到:“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陈师强调:使用寒药滋阴清热,温药疏肝行气,甘味药具有缓解、补益、调和的作用,能够止痛、补充脏腑虚损、调和药性。此类患者多以肾虚为主,因此常用甘味药来滋养肾气和肾阴。苦味药则具备燥湿、降气、清热和坚阴的功效。由于肾精衰竭和肾阴不足,心火难以被压制,阴阳失衡会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心为肝之子,子若有恙,其母亦难独安,致心肝火炽,此症临床频现。鉴于此,常择苦味良药,以清心泻肝之炽热,更调和少阴之和谐,令君相各安其位;辛味药则能发散、行气、活血。甘、苦、辛三味药的使用比例超过80%,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陈霞教授在顾护真阴、补泄兼施的学术思想。
3.2 药物归经
归经统计结果显示,归经前三位分别为心经26.8%、肝经24.6%、肾经12.3%,符合陈师“谨守阴阳、肝肾为本”的学术思想。绝经前后诸症患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肾虚则无以涵养肝木,进而引发肝阴不足之症,促使肝阳偏亢。鉴于木能生火,且在此病理演变过程中,母脏(肝)之病变往往波及子脏(心),故可见心阳过亢之临床表现。现代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发生与肾阴虚密切相关,同时涉及心、肝、脾等多脏腑。夏桂成[2] 教授指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虽以肾阴虚为主,但治疗时应特别关注心火旺和心气虚,主张从心论治。心主血,汗为心之液,心气虚则卫外不固而自汗。卢苏[3]教授认为,本病病机责之心-肾-子宫生殖轴的紊乱、心肾失济。由于肾水亏虚,无法上济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心火与肝火旺盛上扰,因此出现潮热汗出、心烦易怒等症状,故心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此外,本病患者多伴情志失调,七情对气机的损害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提到:“喜伤心,其气散……尤伤肺,其气聚……恐伤肾,其气怯……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气机失常易影响肝气,而女性以肝为先天,故肝经药物使用占比第二,调和气机是防病治病关键。肝脾同居中焦,肝气郁滞易犯脾,致肝郁脾虚。简斋先生强调调气血在妇科病中的核心地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调气血即调脾胃。陈师疏肝柔肝时注重护脾,脾经药物占比9%(使用频率第四),与此相符。
3.3 药物功效
本研究涉及13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类、清热类。补虚类药中滋阴药占比最多,因本病病机以肾阴虚为本,常兼肝火亢盛或心火偏旺,表现为“下不足,上有余”。“下不足”指肾阴亏虚、癸水不足,导致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引发带下量少、阴道干涩、月经稀发甚至闭经等症状。活血化瘀类药以活血行气药为主,多归肝、心经,因患者肝血不足、疏泄失常,加之情绪敏感、易受外界刺激,常出现肝气郁结。
陈师治疗本病善用清热药治标,配合补虚药治本,使肾水得滋、肝火得降、潮热得解,达到“水火既济”。同时注重从肝论治,多用活血行气药疏肝理气。其用药灵活,强调标本兼顾,既辨病又辨证,体现了对绝经前后阴虚火旺证的综合调治思路。
3.4 药物频次
使用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丹参、钩藤、景天三七、浮小麦、鳖甲胶、麦冬等。丹参性微寒,味苦,归肝、心经。绝经期潮热可加剧血管炎症反应,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丹参可改善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且从丹参茎叶中提取到酚酸类成分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展现出良好的抗氧化作用[4]。钩藤,味甘,性微寒,归心包、肝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效。《本经逢原》载:“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大人肝风,头眩目眩,妇人带下赤白,皆肝风相火之病,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矣。”由此可见,钩藤具有镇静、降血压、保护神经元等作用[5~7]。《中华本草》记载“景天三七又名土三七、养心草、金不换等,它的性平、味甘、微酸,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消炎、散瘀止痛等的功效。”景天三七具有止血、抗衰老、抗炎、抗氧化、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8]。
3.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核心药物组合体现三大功效:宁心安神、活血通络(丹参与钩藤、景天三七);滋阴清热、益气敛汗(鳖甲胶配丹参、钩藤伍浮小麦);健脾化痰、利湿降逆(半夏合茯苓)。这些配伍模式与本病“肝肾阴虚为本,心肾不交为标”的病机高度契合,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3.6 药物聚类分析
本研究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与回归模型对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四个类方组合。第一类:景天三七,丹参,合欢皮,钩藤,茯神,浮小麦。此方多用于烦躁抑郁,肝郁气结症状明显的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第二类:丹参,炒牡丹皮,生地黄,钩藤,淫羊藿,酒萸肉。此方偏重补肾填精,清热宁心;第三类:浮小麦,钩藤,景天三七,丹参,黄连,鳖甲胶。方中鳖甲胶滋阴补虚,主治阴虚潮热,与黄连合用,即“降心火、补肾水”之义;第四类:炒牡丹皮,钩藤,麦冬,丹参,鳖甲胶,浮小麦。方中炒丹皮、麦冬、丹参凉心血,具除热宁心之功。可见,各类方药组合虽然都能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但侧重不同。
综上所述,陈师治疗阴虚火旺型绝经前后诸症的用药特点既符合“肝肾阴虚为本”的传统病机理论,也体现了从心肝论治的特色,其治疗以滋补肝肾、清肝宁心为主,随证灵活加减。该研究不仅验证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J].2023,58(1):4-21.
[2]柯逸云,顾灵,杨荣仙,等.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心论治绝经前后诸证[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9):1-2,44.
[3]李姣,卢苏.卢苏教授治疗绝经综合征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7,37(5):450-452.
[4]屈媛,王婷,付慧婕,等.丹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9):172-176.
[5]刘冬梅,钟镇龙,唐倩.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降压常规疗法对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及血清CRP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12):113-116.
[6]刘静,韩露,张秀华,等.围绝经期妇女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8):1524-1528.
[7]柳威,邓林华,赵英强.钩藤提取物及钩藤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6):899-904.
[8]韩文东,薛爽,陈姜艳,等.景天三七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有效成分分析[J].名医,202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