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 韦银影 李小娇 刘岳华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电针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接受超激光治疗配合穴位埋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整体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埋针法;超激光治疗;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神经损伤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损伤,主要特征是面部一侧肌肉无力[1]。面神经自桥脑部出髓后至茎乳孔,是一条弯曲颇长的管腔,与冷风接触或受到感染时,神经组织无法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容易出现缺血或急性水肿,导致髓鞘或轴突呈现异常状态。随着面神经受压不断加剧,患者可出现面部生理功能障碍。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在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导致面部气血不畅,进而出现面部肌肉无力;长期疲劳、精神压力或慢性疾病也可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滋养面部肌肉[2]。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5.37±4.11)岁;病程5~14个月,平均病程(10.25±5.31)个月。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45.81±4.13)岁;病程5~14个月,平均病程(10.57±5.3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均为恢复期,面肌麻痹集中在一侧;对研究治疗方案耐受;首次发病;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治疗依从性高。排除标准:伴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导致的其他疾病;依从性差;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伴有内分泌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电针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

取患侧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下关等穴,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穴,抬眉困难者加攒竹穴,人中歪斜者加人中穴,以疏密波为主,每次治疗25 min,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25 min,1次/d,治疗4周,每周复诊1次。

1.2.2 观察组给予超激光治疗配合穴位埋针疗法治疗

采用HA-2200LEI型超激光治疗仪照射患侧翳风、下关穴,每次每穴照射20 min,1次/d。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埋针,嘱患者每天按压每个穴位5次,每次按压2 min,12 h后更换针体,治疗4周,每周复诊1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见轻微的功能减弱或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正常,眼睑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歪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睑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歪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歪仅有轻微运动。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治疗前后进行 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包括静态和动态面神经功能,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面神经功能恢复越好。(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多样,如一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活动,面部表情不对称,伴有麻木感、味觉改变、眼部症状、口角下垂等。部分患者饮水或吃东西时容易漏出,容易出现悲观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状态,使其生活质量下降[3~4]。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瘫较为常用,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炎性反应,防止面神经局部水肿持续加剧,避免内毒素影响机体功能。但激素治疗时间窗窄,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需谨慎使用,可能诱发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西医治疗以对症为主,多为被动应对,约30%的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需坚持康复训练。

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关键因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邪气乘虚入中,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邪风中脉络,使面部经筋失于濡养,肌肉弛缓不收;或因平素阳盛体质,或因风寒邪气侵扰,影响气血运行,筋脉肌肉弛纵不收;或病延日久,邪气郁久成瘀,或炼津为痰,痰瘀阻滞,络道不通,耗伤气血,病情由实转虚,阴血不足则血虚生风,气血两虚则不能上荣于面[5~6]。风寒束表证表现为面部一侧麻木、肌肉无力,伴随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湿热阻络证表现为面部肿胀、沉重感,可伴随口苦、舌苔黄腻;气血虚弱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面色苍白、乏力等[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埋针疗法具有留针时间长的特点,可对穴位形成较大的影响,在传导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激发经气的有效方式,还可舒筋活血。有研究指出,穴位埋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避免患者在针刺环节面临较强的疼痛感,也可持续干预病变部位,舒筋活血,有利于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9]。与激素和其他药物治疗相比,穴位埋针疗法无不良反应,对人体伤害小,不会出现弯针、断针等并发症。此外,埋针能够持续刺激特定腧穴,促进面部神经修复和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供应,促进组织愈合;调节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功能,缓解神经压迫或损伤带来的症状;持续穴位刺激还能够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减轻面部不适和疼痛[10]。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也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方法。其中超激光能量可被细胞吸收,促进细胞代谢,增强细胞修复能力,有助于神经细胞再生。同时且,激光治疗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促进组织愈合;还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神经周围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和不适感[11]。超激光治疗的输出功率与机体反应存在明显关联性,主要为低输出功率,机体不会感到发热,但依旧能够发挥镇痛、抗炎作用;中输出功率被机体吸收的辐射热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可完成热能转化,具有一定的温感或热感;高输出功率会导致作用范围被烧伤,或面临凝固问题。因此,周围性面瘫治疗多以中低功率输出为主[12]。

综上所述,穴位埋针法结合超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敏肖,李鑫,唐进松,等.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5):15-18.

[2]李为成,王天磊,潘能毅,等,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24,19(5):696-700.

[3]金婷婷,柴永川,薛璐,等.不同面神经功能重建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4,38(5):385-390.

[4]李丽,汪庭娇,严兴科.平行对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4, 44(3):271-275.

[5]王姝.基于文献研究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证型、症状选穴规律[J]中国针灸,2023,43(12): 1457-1464.

[6]谢志红,李静,李康,等.浮针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J]中国针灸,2023,43(5):607-610.

[7]向晶晶,李玲,于眉,等.毫针浅刺联合面部点穴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26(12):44-47.

[8]廖文舟.贺氏三通法重用温通法、强通法在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36(6):52-55.

[9]林万庆,陈剑虹,汤敏,等. 三点穴位埋线结扎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额肌无力31例[J].福建中医药,2024,55(11):5-7.

[10]王鹏博,冯丽媛,王东岩.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22,38(8):18-24.

[1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北京市神经修复产业创新中心,等.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559-563.

[12]岳美美,张蓉.功能性磁刺激和高能量半导体激光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论坛,2024,6(19):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