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王瑞亮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行为转变理论;自我护理能力;满意度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治疗中3种及以上药物均耐药的一种细菌。有研究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以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为主,其发生率有逐渐降低趋势,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1]。有研究认为,在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感染防控效果。常规护理已明确各种感染防控措施,但整体措施单一[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根据动机、能力等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通过激发动机、培养能力、提供机会等环节干预患者行为,克服理论单一的局限性,从而保证护理安全性与全面性[4]。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
8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参照《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5]诊断;神志清楚,无精神疾病;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生命体征异常或病情不稳定;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减少家属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对病房、医疗物品、高频接触物品等进行杀菌消毒,保持病房清洁卫生;严格规范手卫生;告知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废纸巾扔入封闭的垃圾桶;所有护理操作均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
(1)成立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小组:所有成员均需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防控方法、注意事项、行为转变理论相关知识等内容。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基于动机、能力与机会三要素展开护理,所有成员职责分工明确。
(2)动机: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了解程度及心理状态。通过幻灯片、小视频等方式向患者详细介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适时予以心理干预。与患者家属交流,限制家属探视时间与探视人数,鼓励患者家属做好探视相关清洁工作。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增强其自我护理意识。
(3)能力:在患者床边、病历夹表面以及患者腕带处张贴接触隔离标识,增加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对已确定感染的患者按照规范实施隔离。根据患者经济状况、个人习惯、饮食爱好等优化治疗方案,并将其制成表格,指导患者根据表格中的计划进行自我管理。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建立积极应对心态,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
(4)机会:为患者营造无菌环境,将同一耐药菌感染患者放置在同一间病房进行管理,非同一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管理。定期使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患者常接触的物品。向患者介绍以往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情稳定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保证医院内物品做到专人专用,特殊情况下需对器皿进行消毒,避免院内感染。强制管理非规范使用抗菌药,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两组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2)比较两组自护能力:护理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6]评估,包括自护技能(48分)、自护责任感(32分)、自我认知情况(36分)与健康知识了解水平(56分),总分17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7]评估,76~95分为非常满意,57~75分为一般满意,<57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8例(20.00%)检出多重耐药菌,研究组有2例(5.00%)检出多重耐药菌,研究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χ2=4.114,P=0.043<0.05)。
2.2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抗生素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可增加多重耐药菌产生风险。因多重耐药菌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均耐药,故该菌诱发的感染病情较为严重,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影响患者预后[8]。常规护理措施多侧重于护理人员手卫生与消毒措施、患者的隔离护理等,其措施较为单一,无法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也无法保证患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故效果欠佳。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目的在于促进患者不良行为的转变,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该护理通过激发患者动机、增强认知、提高能力、营造环境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防范认知与健康价值观,形成正确行为,从而促进病情好转[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有从动机、能力与机会三方面开展护理,通过教育、说服、树立榜样、培训与限制等措施激发患者动机,增强其认知,纠正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错误认知,增强治疗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促进病情好转,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限制探视人员与时间、加强隔离病房管理,抑制病原体传播[11];强调患者主观动机、护理人员及家属作为支持系统向患者提供帮助,使其明确遵医行为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自我管理[13~14]。此外,通过正向激励、有效沟通,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增进护患和谐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进一步保证治疗措施有序开展,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孙嘉慧,于燕,张丽心,等.2019-2021年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9(10):49-52.
[2]宋红卫,吴晓琴,何静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风险因素分析及信息化精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1):60-64.
[3]燕超,齐金龙,刘莉.多学科协作在儿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增刊):390.
[4] 王萍,高兵兵,胡燕莹.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病人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23,37(13):2445-2450.
[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等. 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4):565-570.
[6]刘芳.行为转变理论下护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9):177-179.
[7]曾掌,宋微微,冷从玉,等. HFMEA联合SHEL降低ICU患者院感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0):3131-3134.
[8]侯璐蒙,李嘉嘉,钟娟,等.集束化干预联合闭环管理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J].护理学杂志,2022,37(16):92-94.
[9]朱晓莲,李连珍. 行为转变理论与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对慢性肾病健康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6):856-862.
[10]王佳佳,宋思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7):142-144.
[11]宋桂珍,易秋莲,宋细娥.行为转变理论联合多学科合作模式对护士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效果的影响研究[J].当代护士,2023,30(35):156-160.
[12]金沈洁.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24,46(增刊):166-169.
[13]王旭霞,张海娇,田弢,等.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模式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9):3990-3993.
[14]宋桂珍,易秋莲.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2,44(9):69-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