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应用于社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 罗蓓蕾 杨晓芳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应用于社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世纪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血红蛋白(HbA1c)]、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Ⅰ-74)]。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PG、2 h 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BP、DBP、MAP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有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血压状态,使其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空腹血糖;叙事护理;康复
据报道,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高达4.25亿人,且发病率仍持续攀升[1]。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且容易合并高血压,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代谢紊乱及多组织器官病变[2]。为了保证血糖、血压控制效果,临床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有效的康复干预[3]。随着人文实践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落实,叙事护理与传统康复干预相结合在护理领域脱颖而出[4]。王光琳等[5]研究表明,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对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应用于社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世纪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6]中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7]中高血压症诊断标准;临床档案完整;患者配合度高,可稳定接受康复干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脏器病变;存在精神类疾病;存在传染疾病;近期做过大型手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给予患者用药指导,指导其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健康宣教,定期组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座谈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健康意识。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及时更新、完善患者病历资料。
1.2.2 观察组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
(1)成立叙事护理小组:由糖尿病专科医生、心理科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组员须掌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康复相关知识、叙事医学理念、倾听能力及叙事技巧等。
(2)叙事护理:收集患者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信息,选择利于患者调整心态、主动管理健康的叙事内容,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选择患者接受度高的沟通方式及沟通内容,鼓励家属参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自我管控能力。小组成员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诊疗场所每周与患者进行1~3次交谈,注重保护患者隐私,消除其顾虑,以开放式话题引导患者叙事,表达内心需求及困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针对性制作疾病简介手册,定期通过微信推送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可介绍其他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家属从家庭角度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使其能够正视疾病、调整心态。定期通过微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两组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糖指标: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取上层清液,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2)比较两组血压:干预前后,于07:00、11:00、16:00、21:00测量患者静息20 min后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平均动脉压(MAP)。(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Ⅰ-74)[8]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包括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FPG、2 h 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PG、2 h 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血压比较
两组干预前SBP、DB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BP、DBP、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临床较为常见,两者相互影响,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9]。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程长,患者需长期服药,易影响治疗依从性,导致自我护理能力下降,不利于血糖、血压稳定,进而使病情进展,引发一系列并发症[10~11]。因此,如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PG、2 h 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BP、DBP、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说明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叙事护理可以通过了解患者故事、共情及反馈为其提供有“温度”的护理服务,使患者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行为方式,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基于患者日常习惯及个人性格针对性提出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患者执行力和接受度,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更好地控制病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程较长,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定期随访可使患者持续接受护理服务,也利于护理小组成员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针对负性情绪及时给予疏导,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同时,引导患者家属参与日常护理,帮助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障血糖、血压控制稳定。
综上所述,基于叙事护理的康复干预有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血压状态,使其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兰竹,王桂平,李齐伟.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老年Ⅱ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4,19(23):181-183.
[2]李蔼琪,夏惠,孙桂菊.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在2型糖尿病营养管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食品科学,
2024,45(11):343-350.
[3]王健,王培忠,宋怡.优质化护理结合针对性系统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生活能力及并发症预防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5):803-806.
[4]张靖,孙茵.重症糖尿病护理的决策误区与讨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3):13.
[5]王光琳,贺艳琴,张福仙,等.叙事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12):904-908.
[6]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2):147-189.
[7]《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编写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8):1063-1075.
[8]王振中,尹学珺,杨京松,等.高血压、糖尿病照护级联效应促进与阻碍因素的定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5):615-621.
[9]叶婷婷,邵英,余彬,等.老年人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385-392.
[10]田清艳,冯婷,张森茹,等.五步式叙事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4,41(6):496-499.
[11]张晓慧,李珊珊,范丽军,等.叙事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自护能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8):100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