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杨丽秀

摘要:目的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8月医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运动耐力[6 min步行测验(6MWT)]、焦虑及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睡眠质量[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 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周、2周、1个月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其运动耐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睡眠质量。

关键词:心力衰竭;双心护理模式;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指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无法输送足够的血液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导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1]。近年来,心力衰竭护理模式不断演进,从传统的卧床休息为主,逐渐发展为更加积极、个性化的护理策略。双心护理模式通过心理疏导与生理护理的双重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而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逐步提升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耐力[2~3]。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8月医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6.75±3.31)岁;冠心病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2.66±2.78)年。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6.12±3.56)岁;冠心病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2.86±2.4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心脏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研究期间使用激素或胰岛素类药物;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慢性病,预期生存期<6个月;伴有严重肝、肾、肺功能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常规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

1.2.2 观察组接受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

(1)双心护理模式: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计划。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小组讨论,邀请心理专家讲解心力衰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指导心理调适技巧。设立24 h心理咨询热线,为患者提供及时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心理康复小组活动,分享经验,共同提升心理韧性。

(2)分级运动康复护理: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包括心肺功能测试、肌肉力量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确定运动目标、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安排。初级阶段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次运动10~15 min,逐渐增加至30 min。中级阶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每周运动4~5次,每次运动30~45 min,逐步引入力量训练,如哑铃操、弹力带训练等,增强肌肉力量,每周2~3次,针对不同肌肉群进行练习,确保全面均衡地发展肌肉力量。高级阶段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如快走与慢跑交替、爬楼梯等,提高心肺耐力和运动效率,每周4~5次,每次45~60 min。运动过程中需监测心率、血压,确保运动安全,了解运动后的身体反应和感受,根据患者反馈和生理指标调整运动计划,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两组均持续护理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耐力:护理前后采用

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测量2次步行距离,取平均值。(2)比较两组焦虑及抑郁程度: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护理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比较两组睡眠质量:护理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包括7个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焦虑及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周、2周、1个月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力衰竭的护理逐渐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5]。其中,双心护理模式强调在关注患者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支持[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MWT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双心护理模式通过心理评估,精准识别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负性情绪,减轻应激反应对心脏的负担,促进病情稳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有助于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8]。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1周、2周、1个月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双心护理模式与分级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双心护理模式通过全面的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9]。同时,分级运动康复护理通过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可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10]。这些改变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双心护理模式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联合分级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升运动耐力,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雷嘉加,谭宁,宋孟鸿,等.心肺运动试验联合无创心排量指导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改善作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7):793-797.

[2]冯新婵,金杏萍,张西荣.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8):1337-1339.

[3]王拓.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6):156-160.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5]温普燕,白婷婷.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结合“双心”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及心境状态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20):136-139.

[6]刁秀林,刘婧,张倩.基于双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恢复效果提升作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24,28(18):103-105.

[7]郑惠兰,林娟萍,陈燕铃,等.分级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8):88-92.

[8]邱伟,李凯,周建岭.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9):158-160.

[9]于江燕,张翠平,吴欣欣.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干预对CCU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4,46(8):1192-1195.

[10]张文敏,李锦娜.双心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0):149-1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