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康复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观察
作者: 袁美玲摘要:目的 观察递进式康复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递进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自我护理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结果 研究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递进式康复护理可加快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其自护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下肢骨折;递进式康复护理;骨折愈合;自我护理能力;运动功能
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重要方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骨折愈合。临床研究发现,卧床时间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因素可增加下肢骨质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不利于预后[2]。因此,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以患者自行训练或家属监督为主,部分患者对康复内容理解程度有限,导致康复效果不显著,依从性不高,从而影响康复效果[3~4]。本研究旨在观察递进式康复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外科学》[5]中关于下肢骨折的诊断;详细了解本研究方案后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神经功能正常。排除标准:非下肢骨折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抬高患肢,观察患肢血运。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针对性疼痛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术后注意事项等,鼓励患者多进行早期主动或被动训练。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食谱。随访1个月。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递进式康复护理
(1)术后1~3 d:告知患者麻醉消退后疼痛是正常现象。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个性化止痛,疼痛较轻者可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疼痛较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如直腿抬高,保持平卧位,伸直患侧膝关节,并将其缓慢抬高至30°,保持5 s后缓慢放下,每日4次;患肢被动屈伸,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协助其进行屈膝、伸膝活动,每日1组,伸膝与屈膝为1次,每组30次。
(2)术后4~7 d:根据下肢恢复情况与身体状况情况,适当增加下肢肌力训练。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将沙袋放于小腿前侧,活动初期指导患者借助健侧力量带动患侧抵抗沙袋重量,完成屈髋与屈膝活动,后续则过渡为自行使用患侧训练。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沙袋重量与训练时间。
(3)术后1周: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如静态深蹲。协助患者背靠墙壁,双脚与肩部同宽,下蹲时使大小腿保持垂直,根据耐受情况确定训练时间,每日1次。
(4)出院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方法与注意事项,嘱家属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每2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指导其调整训练方案。建立骨折患者交流群,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分享康复经验。随访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6]进行评估,包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水平(56分)、自护技能(48分)、自我认知情况(36分)和自护责任感(32分)4个维度,总分为17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7]中的下肢部分进行评估,总分为34分,评分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健康知识了解水平、自护技能、自我认知情况、自护责任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下肢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下肢骨折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若未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可引发下肢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术后仍存在疼痛与并发症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尤为必要[8]。
递进式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分阶段实施针对性、个性化护理,训练内容层层递进,满足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从而保证所有患者均可获得优质化护理,加快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果[9~10]。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递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基于患者耐受情况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可保证训练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满足患者康复需求,避免因训练不当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1]。在该模式中,患者康复从早期被动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关节训练,不仅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流通,利于炎症吸收,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疼痛,还可保证关节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病情好转,缩短术后恢复时间[12~13]。具体而言,术后1~3 d,患者仍存在疼痛,该阶段以床上活动为主,重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术后4~7 d,患者身体功能逐渐恢复,但膝关节功能恢复尚处于初步阶段,故以增强膝关节功能为主;术后1周,重在增强患者下肢肌力,进一步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出院时指导患者自我康复训练方法,鼓励家属陪同监督,保持康复护理延续性,由此形成渐进式康复护理,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实现高质量康复[14]。
综上所述,递进式康复护理可加快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其自护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罗园,熊聃.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指导下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4,37(19):143-146.
[2]桂海枝,王莉,高成钢,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9(6):726-730.
[3]李越颖,郑慕华,何盈盈.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48-150.
[4]王春艳,任静.递进式目标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自我效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116-118.
[5]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44.
[6]史伟伟,赵楠,温曼.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3):6312-6314.
[7]叶信凤.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康复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1):318-320.
[8]董晓燕,李玮,黄德花.基于PDCA循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2037-2040.
[9]刘姣娣,于红春,黎娜.依达拉奉联合递进式康复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微循环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3,7(16):114-117.
[10]武聪贤,韩敏.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结合治疗性沟通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情况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9):169-171.
[11]陈敏,胡扬,庄榕清.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结合纽曼系统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0):67-69.
[12]徐怡帆.递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联合依从性指导护理对老年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影响[J].新疆医学,
2022,52(1):105-108.
[13]康丽萍,刘慧.递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24,37(14):154-157.
[14]蒋飞,周寒茹,董顺红.递进式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与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7(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