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观察
作者: 旷光念摘要:目的 观察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E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遵医行为,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菜单式护理;心功能
冠心病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1]。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胸痛症状,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具有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危害性高等特点[2]。不仅如此,长期患病还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增加疾病控制难度,影响预后[3]。因此,加强这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本研究旨在观察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98±2.34)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6±1.04)年。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72±2.51)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71±1.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4];病情稳定,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协助患者调整体位,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
1.2.2 观察组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
(1)建立护理小组:根据科室情况和患者病情组建护理小组,组长统筹规划小组成员日常工作、培训,保证小组成员掌握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理念,提高工作技能和责任感,明确疾病护理重点,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
(2)评估行为阶段:评估患者意向前、意向、行为阶段的具体情况,与其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
(3)意向前阶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菜单式护理卡片,其中记录冠心病心绞痛具体护理方式。及时解答患者疑问,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过正念减压方式对患者进行正向引导,使其积极配合护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4)意向阶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于菜单式护理卡上记录用药、饮食、运动等内容,患者可自行选择护理方式。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减少错服、漏服等事件发生。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坚持少食多餐,不可过饱,保证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减少脂肪、钠盐的摄入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作息规律,戒烟、忌酒。根据自身运动耐力和病情,针对性地开展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循序渐进,不可进行强度过高的运动。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行为阶段:该阶段患者具有积极的护理行动能力。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提升自身疾病管理能力,对长期坚持进行康复锻炼的患者进行肯定和鼓励,使其形成自驱力,提高自我效能。定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恢复情况,明确存在的护理问题并予以针对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遵医行为:采用自制量表评估,包括饮食控制、作息调整、疾病认知、治疗态度等内容,每项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遵医行为越好。(2)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如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复发心绞痛等。(3)比较两组心功能:干预前后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D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PDQI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SF-36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1.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心功能比较
两组护理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E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绞痛包括劳累型、静息型和自发变异型,与劳累过度、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等密切相关[5~6]。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因素尚未具体明确,表现出反复发作特点,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7]。因此,给予患者高效、全面、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是一种综合性护理模型,包括行为连续理论、阶段理论等内容。该模型将健康行为划分为3个阶段,即意向前、意向和行动阶段,根据患者当前所处阶段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动力,进而提高疾病控制效果[8]。菜单式护理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护理方式,具有个性化、综合性特点。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患者配合度,使其形成较高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9]。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综合了模型和护理模式的优势,将健康行为罗列在卡片上,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护理方式,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因素干扰病情,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最终实现护理目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后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Ed、LVESd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遵医行为,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咸明.信息-知识-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措施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24,28(35):107-109,128.
[2]王红志.基于多元化护理需求下的临床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29):83-85.
[3]余蓉生.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
2024,25(7):1073-1076.
[4]赵君丽,孟俊巧,张琳.基于HAPA模型的每日目标化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4,30(3):152-156.
[5]刘玉玲,刘燕兰.基于自我管理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23,30(7):969-970.
[6]刘思蕾,李源.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医嘱遵从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6):714-717.
[7]刘艳洁,张颖,杨爱燕.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3):90-92,96.
[8]杨欣怡,翟海昕,刘晓萱,等.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心脏运动康复在老年冠心病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32(12):33-39,43.
[9]杨清秀.菜单式干预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4,11(6):12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