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休克指数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嘉欣 梁威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休克指数(SI)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基于SI评估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抢救总有效率、临床时间指标、临床生理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检分诊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体温、Hb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SI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诊及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生理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总有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休克指数;抢救总有效率;急救时间;分诊时间
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症状隐蔽、病情复杂的特点,临床上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救治时机延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重症外伤并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且复杂的临床急症,抢救过程中迅速、精准地对患者进行分类与处置,能够极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2]。然而,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急诊分诊的方式还是以血压为主。基于休克指数(SI)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临床实施针对性抢救,控制病情发展。SI可反映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急诊医生迅速评估患者失血量,判断休克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进而纠正休克状态[3]。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SI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医院收治的
90例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0.22±2.44)岁。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0.23±2.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4];神志清楚;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损伤或血液疾病;依从性较差;未成年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
开通静脉通道,遵照医嘱监测生命体征,积极予以患者抗休克治疗。协助医生进行伤口处理。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避免其干扰医疗救护。
1.2.2 观察组实施基于SI急救护理
(1)SI计算与分级:SI是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通过整合心率和血压信息全面反映患者循环状态。SI=脉搏(次/min)/收缩压(mmHg)。SI值为0.5~0.7,表示患者循环状态稳定;SI值为0.9~1.0,表示患者可能存在轻度休克,需密切观察;SI值为1.0~1.5,提示中度休克,需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和其他干预措施;SI值>1.5,提示重度休克,需紧急积极治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2)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根据SI值初步判断患者休克程度,据此进行分类干预。对于轻度休克患者,补充液体,快速输注等渗平衡盐溶液,目标是维持尿量>0.5 mL/kgh;适当使用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对于中度休克患者,输注等渗平衡盐溶液,目标是SI值下降至正常范围,建立2条大口径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快速输注;根据血压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稳定;监测乳酸水平。对于重度休克患者,紧急液体复苏,快速输注等渗平衡盐溶液,目标是SI值下降至正常范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失血量及时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指导液体管理;1~2 h监测1次血乳酸水平。所有患者持续监测SI值及其他生命体征,每5~10 min记录1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抢救总有效率: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显效;意识障碍改善,生命体征好转,为有效;无好转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临床时间指标:预检分诊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临床生理指标:护理前后测量体温,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6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预检分诊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临床生理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体温、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体温、Hb、HCT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失血性休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神志不清等,应以纠正休克、增加血液循环为主要治疗原则[5]。救治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过量扩容可增加血液循环负荷,损伤脏器,因此,实施扩容时应注意控制血流量,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主要基于患者生命体征和损伤严重程度进行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抢救,缺乏针对性,导致抢救效率不高[6]。因此,临床亟需探寻高效短时的急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效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检分诊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体温、Hb及HCT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SI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针对轻度休克,基于SI急救护理有利于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患者潜在恶化风险,缩短分诊时间,及时启动预警机制,预防恶化。针对中度休克,护理重点在于控制进行性失血,优化容量复苏,明确分工,建立2条大静脉通路,启动限制性复苏;注意体温保护,协同医生进行床旁凝血功能检测,指导输血,及时改善患者生理指标,减少并发症,降低输血需求,提高24 h存活率[7~8]。针对重度休克,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阻断“致死三联征”;采用院前-院内联动,必要时给予极速生命支持与损伤控制性手术衔接;调整复苏策略,提前确定止血时间,改善生理指标,减轻脑损伤,改善患者结局,提高24 h存活率[9~10]。该护理模式通过时间-流程优化改善患者结局。
综上所述,基于SI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诊及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生理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总有率。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张宏宇,郑华芬.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4,24(5):371-373.
[2]张秋芳,卞琴.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方案对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4):168,175.
[3]林金妙,陈雪丽,黄玲萍.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方案对急诊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9):3371-3374.
[4]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刘良明,白祥军,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J].创伤外科杂志,
2017,19(12):881-883,891.
[5]龙建华,肖晓双.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29(4):121-123.
[6]雷毅,李静.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
2024,48(1):142-143.
[7]洪雅鹏.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急诊急救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24,22(34):183-185.
[8]赖晓娟,刘楠,吴琴江,等.休克指数指导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意义[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2):1681-1684.
[9]刘婕,陈汶,张云.MEWS联合休克指数在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3,29(5):36-39.
[10]孙莹华,刘静,谭彩霞,等.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