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作者: 吴晗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吞咽障碍情况(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早期康复护理;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
脑梗死为临床高发脑血管疾病,且通常为急性发作,很多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仍伴有后遗症,其中以吞咽障碍较为常见[1~2]。脑梗死吞咽障碍的主要机制为患者脑细胞死亡,丧失了对吞咽反射的调节功能,叠加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吞咽障碍,表现为喉部感觉障碍、舌肌瘫痪、咽部痉挛、咽部肌肉麻痹等[3~4]。早期康复介入可充分调动脑细胞代偿能力,提升脑组织可塑性,对患者认知、吞咽、语言等方面功能改善和恢复有重要意义[5~6]。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
76例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0.52±1.85)岁;体质量指数(BMI)16.30~30.50 kg/m2,平均BMI(22.05±1.16) kg/m2;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53±1.83)岁;BMI 16.20~30.70 kg/m2,平均BMI(22.03±1.17)kg/m2;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7],经颅脑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年龄≥60岁;对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初发脑梗死;相关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复发性脑梗死;其他原因诱发的吞咽障碍;伴有口腔黏膜病变;发病前有肢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做好患者体位管理,定时翻身。给予患者关节主动、被动活动,避免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遵医嘱用药,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加强护理巡视,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做好患者心理疏导,给予日常饮食指导。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1)鼻饲期护理:严格控制鼻饲量,每次200~400 mL,温度40 ℃左右,4~6次/d,每次鼻饲时间为15~20 min。鼻饲前,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头部略高、脚略低,避免食物反流,鼻饲后及时做好口腔清洁护理。鼓励患者进行空吞咽练习,帮助其逐步恢复经口进食,尽早拔除管道。
(2)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准备冷无菌棉棒,轻刺激患者软腭部、舌根、咽后壁及腭弓等部位,改善局部敏感性,增强本体感觉,配合进行空吞咽练习。
(3)屏气发声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发声训练,改善声门闭锁功能,增强软腭肌力,通过反复训练去除咽部残渣。
(4)舌唇力量训练:未产生吞咽反射时,适当按摩舌肌部及咀嚼肌,配合张口,确保舌头充分外伸;指导患者舔下唇和双侧口角,进一步舔上唇和软腭部,完成后舌头快速回缩闭口,上下牙齿相互叩击,做咀嚼动作;指导患者进行吸吮练习及喉抬高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改善吞咽能力,直至能够控制唾液避免由口内流出;指导患者进行嘬腮、撅嘴、鼓腮、呲牙等动作练习,增强轮匝肌功能和颊部功能。
(5)呼吸功能训练:鼓励患者每日进行颈背运动锻炼,避免发生颈部后倾或出现肌肉痉挛,不利于吞咽;鼓励患者进行呼吸练习,即反复长吸气、长呼气,并在深呼吸之后用力咳嗽。
(6)摄食训练:调整患者体位,如半卧位,使躯干保持上抬约30°,头颈部适当前屈,偏瘫侧患肩垫小软枕,促进食团更顺畅地向咽部运送,避免吞咽障碍。确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且坐立位未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协助其保持坐立体位进食,更有效地诱发吞咽反射。指导患者头部尽可能向偏瘫一侧转,避免呛咳,使健侧咽部充分扩张,更好地促进食物下降,避免误吸。针对肢体偏瘫需要卧床患者,护理人员站立于其健侧,指导其完成摄食训练,避免食物由口内流出,确保食团顺利运送至舌根部,防止逆流至鼻腔或发生误咽。合理选择食物,确保密度均等且具有一定黏度,避免黏性过大、坚硬或干燥,以免吞咽过程中出现变形或残留于黏膜,还应兼顾日常饮食的色、香、味,增进患者食欲。摄食训练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次入口量,初次可给予患者3~4 mL温水,之后根据适应情况逐步增量,密切观察吞咽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呛咳,两口饭间指导患者进行点头样空吞咽动作。吞咽期间,护理人员可用手适当按压患者颊部,提升侧方压力,更好地促进患者吞咽。
两组均干预时间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吞咽障碍情况: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保持坐立位,指导其饮用30 mL温水,根据饮水时间及呛咳情况分为1~5级。1级(计1分),患者能将30 mL温水一次性顺利饮用完毕;2级(计2分),患者能够将30 mL温水分2次或多次顺利咽下,且未出现呛咳情况;3级(计3分),患者能够一次性将30 mL温水全部咽下,但期间有呛咳情况;4级(计4分),患者能够分2次或多次将30 mL温水全部饮用,但期间有呛咳情况;
5级(计5分),患者呛咳发生频繁,无法全部咽下。(2)比较两组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显效,吞咽障碍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有所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未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为3级或以上。总有效=显效+有效。(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贫血、误吸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吞咽障碍康复总有效率为78.95%,高于对照组吞咽障碍康复总有效率97.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随着吞咽障碍时间延长或病情加重,还会影响患者的经口饮食,增加营养不良、贫血甚至死亡风险[8]。因此,对于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需积极做好护理服务,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康复护理中,鼻饲护理是生命支持和安全过渡的基石;咽部冷刺激可改善感觉输入,促进反射;空吞咽训练有利于强化吞咽肌群协调性,促进喉部上抬和前移,增强患者吞咽意识,为摄食训练做好准备;屏气发声训练可增强声门闭合能力,提高喉部上抬能力,强化咳嗽反射;舌唇力量训练可改善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间接影响咽期;呼吸功能训练可增强咳嗽清除能力,提高肺容量和呼吸肌力量;摄食训练可为患者提供真实感觉反馈,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玲,宦迎春,漆蕾.吞咽功能分级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1):73-75.
[2]边海山,刘京超,韩培.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言语诊治仪对老年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6):86-88,96.
[3]贺利红,张艳清,刘丽红.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J].养生大世界,2021,3(22):259-260.
[4]张蕊.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4):109-110.
[5]范晗妮,王莉.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0):175-177.
[6]张丽.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5):159-160,147.
[8]王娟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康复效果研究[J].特别健康,2024,3(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