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 马健强 李进锋 徐长春 唐境源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0

摘要:目的  观察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开展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入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救治,干预组给予DCS救治,比较两组不同救治模式下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治疗后TNF-α、IL-1β、IL-8及IL-6均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恢复、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体温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均低于参照组

(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DCS救治可有效控制严重多发伤患者炎症进展,促进临床指标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损伤控制;外科救治;炎症介质

临床多发伤一般由高空摔落、交通事故等引起,即患者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导致身体2处及以上部位(解剖/脏器)受损,且至少一处受损程度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严重多发伤极易诱发多功能器官综合征,增加器官功能衰竭与死亡风险[2]。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基于微创理念开展的一系列治疗措施,摒弃以往力求于一次性彻底解决病灶的需求,通过有限处理原发性损伤,将患者受损程度降至最低,在稳定患者生理机能与改善全身情况下明确治疗方案,旨在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为患者病情恢复奠定良好基础[3]。本研究旨在观察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开展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入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参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6.29±4.4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ISS)[4]为26~59分,平均(43.61±2.15)分;刀伤13例,坠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21例。干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6.31±3.98)岁;ISS评分为26~59分,平均(43.65±3.02)分;刀伤11例,坠落伤19例,交通事故伤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研究样本资料齐全,未见缺损与丢失;合并明确外伤史;伤后4 h内送往医院救治;出血量>1 000 mL。排除标准:存在认知或语言功能障碍;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先天性疾病;凝血功能或免疫机制障碍;合并器质性病变,如心肺、肝肾等;因自身因素中途退出研究;入院后生命体征较差。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尽快完成入院前诊治、化验等工作,予以静脉通路建立,快速输液扩容与病情监测,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前做好交叉配血,床旁行CT、腹部穿刺及B超等检查,明确脏器组织受损情况,随即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由重症监护室医生负责主要救治,其与外科医生协助配合。

参照组予以常规救治,即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开展一次性确定手术治疗。

干预组则实施DCS救治,主要内容如下。

(1)医生在遵循控制手术时间为90 min内、控制污染及出血的手术原则下实施相应治疗:颅脑或胸部损伤者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开胸止血、颅血肿清除;大血管损伤者予以腹部冲洗放置引流、主干修补纱布填塞止血、全层简单缝合关腹或一期缝合关腹;膀胱与大肠破裂者予以临时性造口;胆道受损者予以T管引流;二指肠、胰腺、小肠、胃部破裂者,实施修补术;肾脏损伤者予以肾切除或修补术;肝破裂者予以纱布填塞止血或肝修补术;脾破裂者予以修补止血或脾切除术。

(2)术后:携带气管插管转入重症监护室复苏监护,给予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改善低体温与贫血;纠正血流动力学与休克,密切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生命体征及体温,积极治疗肺挫伤、颅脑及骨折等其他合并伤。

(3)重症患者:予以多科协作救治,由心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重症监护室、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及麻醉科共同展开术前讨论,明确最佳手术方案与时机,手术时机一般定于剖腹探查术后24~72 h,且在患者内环境与生命体征稳定下明确术式。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获得血清冷冻,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恢复、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体温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APPT与PT通过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激性溃疡、休克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TNF-α、IL-1β、IL-8及IL-6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住院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恢复、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体温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参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多发伤通常因高空摔落或交通事故引起,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多样,且十分严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伤后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5]。相关文献指出[6~7],功能障碍与失血是多发伤患者的主要特征,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常规救治后患者仍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情况,增加死亡率[8~9]。随着临床诸位学者的不断探索与研究,DCS救治得到广泛应用,该救治理念认为严重多发伤患者不利于开展复杂的腹部手术,可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加重机体缺血缺氧症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0~11]。DCS救治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主要分为3个治疗阶段,即早期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复苏以及基于患者体征及内环境紊乱恢复正常的前提下明确手术[12]。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发展中全身炎性反应严重,可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3]。本研究中,干预组治疗后TNF-α、IL-1β、IL-8及IL-6均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恢复、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体温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DCS救治措施可有效抑制严重多发伤患者炎症程度,利于患者病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DCS救治可有效控制严重多发伤患者炎症进展,促进临床指标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

参考文献

[1]蔡伟俊,谢扬,黄铿.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20,31(9):1125-1127.

[2]陈志达,吴佳佳,卫勃,等.野战条件下多发伤动物模型损伤控制外科救治效果分析及卫勤手术力量优化的思考[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2,43(7):763-768.

[3]郭慧,李成庚,赵泽明,等.骨科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9):1219-1223.

[4]何永刚,阮兴隆,李明,等.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18(7):863-866.

[5]茅文斌,秦燕明,汤勇,等.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11): 860-863,877.

[6]李光然,孟庆峰,吴波,等.损伤控制治疗1例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3,31(8):763-765.

[7]傅家清,田景中.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损伤控制理论应用效果分析[J].安徽医学,2020, 41(7):828-831.

[8]张红亮,冯聪,王静,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0,41(12):1262-1264.

[9]魏巍,陈荣,张伟,等.损伤控制理论对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3):252-2562.

[10]沈蓝,浦同青,丁江波,等.基于快速康复的全程化管理联合损伤控制在多发伤中的应用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8):128-132.

[11]何青松,唐婕,徐路,等.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2,34(12):1797-1801.

[12]周芬,管义祥.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22,51(2): 357-360.

[13]时娟,胡琴,朱小芹,等.损伤控制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干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19(14):2138-21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