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赵方伟

摘要:目的  分析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接收的80例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脑血管储存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脑血管储存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极血流灌注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血管反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热敏灸能有效减轻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抑郁状态,提高脑血管储存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卒中;针刺;肝郁脾虚;热敏灸;脑血管反应性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患者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及精神抑郁,具有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1]。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中医古籍中虽无卒中后抑郁的病名记载,但现代医家多将其归为“中风病”与“郁证”合病范畴,其中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型,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肝郁脾虚中医证候[2]。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接收的80例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卒中诊断标准;无精神疾病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有缺血病灶;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字。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存在过敏史;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每天1次。(2)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天1次。(3)改善脑微循环:胞二磷胆碱钠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2.2 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

(1)针刺:上肢针灸选择上肢曲池穴为进针起点,朝少海穴进针,将进针深度控制在 2.5~3寸,从外关穴开始朝患者内关穴进针,刺入深度控制在1~1.5寸;下肢针灸治疗时,自患者太白穴开始朝患者束骨穴进行水平进针,具体深度控制在2.5~3寸,自患者阳陵泉穴开始朝患者阴陵泉实施进针,具体深入控制在3~4寸,自患者交信穴开始朝其跗阳穴进针,进针时应将具体进针角度控制在45°进行斜向进针,具体深度在2.5~3寸;进针后均给予为期0.5 h的留针,针刺治疗按照每天1次进行。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2)热敏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 cm左右,沿经络循行来回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来回灸有益于劝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1~3 min。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血管储存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正常或近乎正常(0~1分)、轻度卒中/小卒中(1~4分)、中度卒中(5~15分)、中重度卒中(15~20分)及重度卒中(21~42分)[4]。脑血管储存功能主要包括血流灌注指数、脑血管反应性(正常值为20%~70%)。(2)临床疗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病残评级为0级,为治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病残评级为1~3级,为显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5]。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3)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简明量表(SF-36)评估,包含6个维度,各项满分为100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6]。(4)抑郁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含有20个反映主观感受的项目,“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是小部分时间有,“3”是相当多时间有,“4”是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及脑血管储存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脑血管储存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血流灌注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血管反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抑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抑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卒中后抑郁中医证型有肝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浊蒙窍型,其中以肝气郁结型最为常见。临床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需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患者抑郁状态。

针灸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影响单胺类、氨基酸类及多肽类重要中枢神经递质释放,改善PSD躯体症状。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在情绪调节和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针灸可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含量和敏感性,从而改善PSD引起的行为异常。此外,针灸可促进脑内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PS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还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降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糖皮质激素(GC)的水平,纠正HPA轴平衡紊乱,发挥抗抑郁作用。热敏灸具有温经散寒、补虚扶正的作用,以持续温热刺激开通经络,调节全身经气,恢复紊乱的脏腑功能,改善PSD患者气血虚损症状。热敏灸还可作用于与肝、脾等脏腑相关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使肝舒脾健、郁得解。针刺联合热敏灸可进一步增强抗抑郁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极血流灌注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血管反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热敏灸能有效减轻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抑郁状态,提高脑血管储存功能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士光,胡楠.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5): 125-127.

[2]刘丽,丁懿,王健,等.“五音调神法”治疗轻中度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 (30):3882-3887.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包仲明,文黛薇,黄舞标,等.健脾疏郁方联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cy、CRP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4,31(2):253-256.

[5]张子璇,李凯歌,王威.穴位艾灸联合氟西汀治疗肝郁脾虚型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18(5):26-30.

[6]徐臻,李秋宇,黄小洪.杵针联合正念冥想法对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新疆中医药,2022,40(5):30-33.

[7]田丹枫,林景峰,高强,等.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 (4):20-25.

[8]舒适,王琦,陈宝瑾,等.中药联合耳穴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失眠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21,20(3):48-5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