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对良性乳头溢液疾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 陈璐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对良性乳头溢液疾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72例良性乳头溢液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理疗,观察组给予药物灌注联合理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控制情况及炎症介质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低于对照组的2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可有效提高良性乳头溢液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及患者疼痛感。

关键词:良性乳头溢液疾病;药物灌注;理疗治疗;疼痛程度;hs-CRP

良性乳头溢液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通常表现为乳头自然溢出液体,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可能对患者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压力。良性乳头溢液虽然名为“良性”,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乳腺炎、乳腺增生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诱发乳腺肿瘤。因此,对于良性乳头溢液的治疗,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单纯理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效果有限,且难以解决疾病根源性问题[1]。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对良性乳头溢液疾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72例良性乳头溢液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良性乳头溢液疾病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理疗治疗。采用低频电子脉冲(红外治疗仪)对乳腺周围局部进行理疗,30 min/次。理疗部位:乳头下方第五和第六肋骨之间的空隙;乳头上方第三肋骨间隙;胸大肌和胸小肌的外侧边缘处,第三肋骨间隙的位置;胸部外侧第五肋骨间隙;两乳头之间中点位置。观察组实施药物灌注联合理疗(方法同对照组):对乳头及其周围皮肤消毒,挤压乳头确定溢液的乳管,将平头长探针精确插入溢液乳管中,注入利多卡因0.3 mL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按顺序对乳管口进行扩张,插入窥镜确定病变具体位置,注入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硫酸阿米卡星0.4 g、曲安奈德注射液20 mg和生理盐水20 mL,之后轻柔按摩乳房,使灌注液与分泌物充分并排出。每隔2 d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10 d[3]。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无溢液,疼痛完全消失)、好转(有溢液,较前疼痛明显减轻)和无效(较前无变化)。总有效=治愈+好转。(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皮肤过敏、局部感染、渗血、渗液等。(3)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控制情况:采用VAS量表评估,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4)比较两组炎症介质水平:主要 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低于对照组的2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良性乳头溢液是乳腺的一种常见症状,其特征是乳头自然溢出无色、乳白色或血性的液体,并伴有乳房疼痛、肿胀等不适感。该病发病机制与乳腺导管扩张、炎症、增生等因素有关。当乳腺导管受到某种刺激或病变时,可能导致导管内液体分泌增加,从而引发乳头溢液[4~5]。如果乳头溢液持续存在或加重,可能会引发乳腺炎、乳腺增生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乳腺肿瘤。一般来说,生理性乳头溢液,如妊娠期、哺乳期等,通常不严重;病理性乳头溢液,如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增生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其严重性。如果乳头溢液伴有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或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6~7]。

药物灌注联合理疗结合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高效性以及理疗改善乳腺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的辅助效果。在药物灌注阶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心配制适合的药物,通常由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注射液、生理盐水等组成,各自发挥关键的治疗作用。利多卡因为一种麻醉药物,能够显著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为患者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地塞米松具较强的抗炎、抗过敏特性,可有效减轻乳腺组织炎症反应,促进病变部位恢复;生理盐水作为溶剂,不仅有助于药物更好地溶解和分散,还能确保药物混合液能够顺畅地注入乳管[8~9]。对存在多个乳管溢液的患者,可逐一治疗,确保每个病变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灌注治疗,使药物精准地作用于每个病变区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理疗通过物理手段改善乳腺血液循环,为乳腺组织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代谢和修复,还能加速药物在乳腺组织中渗透和吸收,使药物能够更快速地发挥治疗作用。这种联合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便捷,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从而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低于对照组的2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1、2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药物灌注联合理疗可有效提高良性乳头溢液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及患者疼痛感。

参考文献

[1]赵玲玲,詹静,胡一迪,等.乳管冲洗联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伴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1):76-77.

[2]杨盼.灌注疗法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9):1474-1476.

[3]罗云昭,李杰,张超.循环肿瘤细胞联合乳管镜影像系统提高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22):2909-2913.

[4]王丽丽,黄晖,徐曙光,等.纤维乳管镜检查与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具有乳头溢液表现的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6):66-69.

[5]牛耀东,张彦武,朱超亚,等.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对合并乳头溢液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美观度及复发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11):68-69.

[6]闫宁,王学菊,叶玉琴,等.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内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1,28(16):1236-1241.

[7]雷亚丽,王小莉,李艳春,等.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5):625-629.

[8]刘秋红,石瑜,李振亚.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对非肿瘤性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12):123-126.

[9]黄鹄,李励琦,孟东,等.50岁以上病理性乳头溢液162例诊疗分析[J].江苏医药,2022,48(8):809-812.

[10]王刚.伴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内乳头状瘤189例诊治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6):121-122.

[11]陈媛媛,唐诗,邓杰华.纤维乳管镜和乳腺超声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2):59-6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