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 肖岚 许琴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腹胀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关键词:下肢骨折;中医特色护理;术后腹胀;脾失健运;肛门排气
术后腹胀是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麻醉药物影响、心理变化、疼痛、排便习惯改变、术后胃肠道紊乱等因素有关,如不能尽快改善术后腹胀程度,会影响患者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虽然目前临床上可通过服用促胃动力药物改善腹胀不适感,但效果呈暂时性,部分患者停药后腹胀程度甚至会变重[1~2]。中医认为术后腹胀为脾失健运,可从中医角度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52.24±2.34)岁;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12例,跌倒伤1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52.31±2.15)岁;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12例,跌倒伤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下肢骨折,无法下地活动者;既往无腹胀、便秘病史;资料完整;无沟通或认知障碍;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伴严重内科疾病;伴精神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存在功能障碍;有腹部手术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遵医嘱服用促进胃动力药;指导患者术后清淡饮食、保证食物易消化性,禁止摄入辛辣、油腻及易产气食物;禁烟酒;待生命体征与骨折断端固定良好后,指导患者适当活动肢体,开展下肢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流通,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同时辅以气压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3]。
1.2.2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
(1)情志护理:及时与患者交流,向其讲述术后腹胀的发生机制以及干预方式,并分享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感;以开导性语言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进行各项医疗干预前向患者做充分的解释;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平稳心态;向患者讲述下肢活动的必要性,尽早协助患者开展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流通,使患者感受到病情改善,消除心中顾虑;协助患者卧床排便,排便期间设立挡帘,尊重患者隐私,提升患者身心舒适性,使患者感受护理人员的关心;叮嘱家属做好陪护,给予患者家庭关爱[4]。
(2)穴位贴敷:用75%酒精清洁大肠俞、中脘、神阙等穴位周边皮肤,并在上述穴位上贴敷药膏(其中含有芒硝、厚朴、大黄等中药,用蜂蜜调和成糊状),每日更换1次。
(3)穴位按摩:三餐进食后1 h,护理人员站在患者右侧,以脐部为中心点,四指并拢,小鱼际肌轻轻施压于脐周,按结肠走向顺时针方向按摩,力度适中,以缓和持续手法不断刺激腹部;穴位按摩以右手拇指局部按压足三里、气海、天枢、胃俞,关元等穴位,以患者局部酸胀感为宜,腹部按摩和穴位按摩交替进行,每日3次,每次15 min,加快肠蠕动,缓解腹胀,增强患者食欲[5]。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恢复用时:包括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腹胀改善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非常满意为80~100分,一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估,各维度均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用时比较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腹胀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0.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手术可有效治疗下肢骨折,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但术后并发症多,如腹胀导致患者食欲不佳,难以为术后机体康复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遂临床除了手术治疗,还需以预防术后腹胀及其他并发症为目的开展科学的护理服务[6]。常规护理多以基础的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及口服药物为主,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腹胀程度,但效果不理想,且服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性增加,对一些胃肠不佳的患者来讲,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机体内循环有密切关联,只要情志方面有疏导,才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机体内环境良性循环。针对术后伴有腹胀的患者,情志护理主要以调节患者情志为主,调动患者机体积极因素,降低应激反应与其他负性因素,有助于加快代谢,缓解手术疼痛和术后腹胀程度。“六腑以通为用”,从五脏六腑之功能来看,患者受伤后容易产生忧思悲观情绪,“思伤脾”而脾主运化,过度忧思会使患者脾的运化功能受损,不利于正常气机运行,造成腹胀。疏导情志可调节脏腑气血,通经络,改善腹胀。穴位贴敷取对应穴位贴敷药膏,发挥调节肠道功效[7~8]。本研究选取的穴位为大肠俞、中脘以及神阙等穴,其中神阙穴贴敷药膏可直达病灶,调和气血,加快排气;大肠俞贴敷药膏可调和肠胃,理气降逆,理气化滞,疏通肠腑;中脘穴贴敷药膏可补中气,梳理中气。贴敷药膏中含有芒硝、厚朴和大黄3味中药,分别具有泻下通便、清火消肿、消胀行气、通腑、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等功效[9],因此穴位贴敷法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解除内脏平滑肌和软组织痉挛。穴位按摩可通过对应的穴位刺激发挥补中益气、和胃健脾、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等作用,最终达到调节胃肠气机、缓解腹胀功效。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下肢骨折术后脾失健运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沈巧玲,陈晶,孟鑫.中医综合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10):1352-1354.
[2]陈丽丽.中医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1,36(17):3000-3002.
[3]丁慧萍.中医护理技术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99-100.
[4]李媛媛,梁莉娟,李娜.艾灸脐部联合辨证施食对下肢骨折患者营养状态、胃肠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128-130.
[5]单作新,李峰.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40(20):2958-2961.
[6]叶子君,胡少娟,黄玮.足底反射区按摩与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相配合疗法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失眠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9):138-139.
[7]魏兴华.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9,28(17):187-188.
[8]周琴,周小兰.中医护理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并发症的效果[J].光明中医,2019,34(14):2243-2245.
[9]王艳敏.中医康复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恢复期护理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6):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