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措施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
作者: 王苗苗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12月于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的2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诊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03例)和观察组(102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与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能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产生积极影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针对性护理;不良事件;介入;睡眠质量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介入性心血管检查方法,可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位置和数量,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等治疗措施,还能提供关于心脏功能和心肌供血情况信息,便于疾病诊断。但实际操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不利于患者健康[1]。因此,临床需重视并加强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研究,对护理方案进行不断改进,提高护理效果,有效预防和控制不良事件,提高手术安全性[2]。本研究以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康复效果为研究目标,在临床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明确其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1~12月于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的2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诊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03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男60例,女42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7.45±4.31)岁;观察组男60例,女43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7.43±4.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均需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资料齐全;具备手术指征。剔除要求:资料缺失;存在认知障碍或其他沟通障碍情况。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完善术前准备,做好皮肤准备,告知患者术前保证充足的睡眠,禁食产气食物。术后术侧制动
24 h,沙袋局部压迫6 h;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过饱,多饮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运动。
1.2.2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
(1)改进与完善护理人员管理机制:定期对护理小组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操作技术和理论水平;明确护理工作职责,增强职业认同感,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2)术前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评估结果开展一对一健康教育。对理解能力较差者,借助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演示,详细介绍手术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对理解能力较强者,发放图册,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程度;将同时期病情控制较好患者作为榜样激励患者,提高患者治疗信心;针对因缺乏家属支持、社会支持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者,加强健康宣教,与家属积极沟通,指导其多给予患者陪伴与关心;积极组织病友交流活动及专题讲座活动,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减轻不良情绪。
(3)预防并发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穿刺技术,穿刺完成后密切观察穿刺点情况,穿刺后给予压迫止血,避免穿刺位置血肿;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术前评估患者肾功能,使用低渗造影剂后给予充分的液体支持,围术期密切监测肾功能,预防造影剂损伤肾功能。术前评估患者的尿潴留风险,密切监测尿量,术前进行预防性导尿;术后鼓励多饮水,有必要可进行膀胱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尿潴留并采取处理措施。术前评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严密监测心电图,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给药,降低心脏负荷,确保术前充分休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4)术后护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根据饮食偏好调整饮食结构,使饮食更具个性化,限制摄入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控制血脂和血压。定期观察手术切口,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避免感染,按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加强用药指导,介绍不同用药相关知识,强调遵照医嘱规律服药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穿刺位置血肿、造影剂肾病、尿潴留、心律失常等。(2)比较两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每项3分,分值与睡眠质量状态呈反比。(3)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表示分值越高。(4)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0~60分为不满意,61~85分为基本满意,86~100分为比较满意。(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生理机能(100分)、生理职能(100分)、躯体疼痛(100分)、精力(100分)、社会功能(125分)、情感职能(100分)、精神健康(100分)及一般健康状况(100分)8个维度,评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心理状态及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主要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相关疾病的治疗,如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搭桥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可明确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范围,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术前可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等护理问题,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3~4]。因此,临床需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针对性护理以患者具体情况及护理需求为基础,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特点,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与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改进与完善护理人员管理机制,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保障护理质量;术前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疾病和手术治疗,减少不良情绪对手术的影响[7];评估穿刺位置血肿、造影剂肾病、尿潴留、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8]。术后加强饮食指导、创面护理及用药指导,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体负担,减轻机体不适感对心理状态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9~10]。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能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产生积极影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荧珠.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保健文汇,2021,22(31):40-41.
[2]陈小娜,罗秀娟,段月华,等.基于SMART原则的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0,50(12):1321-1323.
[3]张翠竹,徐云云,赵林琼.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254-255.
[4]代春燕.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价值研究[J].健康必读,2020,9(30):100.
[5]王军芳,罗婉丽,吴楠.针对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5):948-950.
[6]孙桂兰,田迎春,李志颖,等.针对性护理在镜面右位心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期间的应用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5):591-594.
[7]武敏.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J].自我保健,2021,12(12):228.
[8]徐杨燕,朱丹丽,姚宇婷.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8):81-83.
[9]张荠,帅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 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9,6(20):145-146.
[10]马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应用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