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应用于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 钟鹿鸣

半夏泻心汤加减应用于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0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损伤程度[检测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II(PGⅡ)水平]及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8(IL-8)、白介素-32(IL-3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GⅠ、PGⅠ/PGⅡ均高于对照组,PG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32及IL-8均低于对照组,IFN-γ、IL-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抑制炎症反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四联疗法;胃黏膜损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膳食结构的改变,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主要是因多种因素所致的胃黏膜反复慢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腹部胀气、上腹部疼痛、恶心、反酸感,严重者可合并胃溃疡,影响其生活质量[1]。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案为四联疗法,然而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和复发率,临床疗效有待提高[2]。中医疗法侧重于整体调理及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胃痞、胃脘痛”等范畴,通常因脾胃虚弱、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胀满不适,治疗重点在于调节肝脾功能、清热排湿[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胃炎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9.87±4.28)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74±1.86)年。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74±4.21)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71±1.8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年龄18~60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1个月使用铋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既往有研究用药过敏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早餐餐前30 min、晚餐后2 h给药,1粒/次;阿莫西林胶囊口服,早餐、晚餐后30 min给药,2粒/次;克拉霉素分散片口服,早餐、晚餐后30 min给药,2片/次;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晚餐后30 min,1片/次。治疗8周。

1.2.2 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大枣15 g,半夏、黄芩、党参、炙甘草各12 g,干姜、黄连各6 g,加水煎服,1剂/d,分早晚温服。随证加减:伴有口干舌燥、饥不欲食、胃部隐痛者(胃阴不足证),加山药15 g;伴有胃脘部、胸胁部胀痛、嗳气、反酸者(肝胃气滞证),去除干姜、党参,加柴胡15 g,木香、枳壳(炒)各12 g;伴有痰多、色黄稠厚、口苦者(痰热互结证),去除干姜、党参,加蒲公英15 g,连翘、枳壳各12 g。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胃脘嘈杂、胃脘痞胀、嗳气、纳差等症严重程度分别计为0~3分,分值越高对应的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胃黏膜损伤程度: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5 min,获取血清,检测胃蛋白酶原I(PGⅠ)和胃蛋白酶原II(PGⅡ),并计算PGⅠ/PGⅡ。(3)比较两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获取血清,检测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8(IL-8)、白介素-32(IL-3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胃黏膜损伤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PGⅠ、PGⅠ/PGⅡ高于对照组,PGⅡ低于对照组,两组胃黏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32及IL-8均低于对照组,IFN-γ、IL-2高于对照组,两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排空等,虽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5]。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与饮食不当、脾胃功能虚弱、脾胃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6]。《黄帝内经》记载“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认为其病因在于情志失调、不当饮食、外感六淫,从而形成了以虚为主、标实为辅的病理特征,应以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养阴润燥、温中健脾为治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半夏泻心汤的君药为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臣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干姜具有温中祛湿之功效,黄连擅长清中焦之热,泻热消痞,与黄芩配伍,共同消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增强黄芩清热燥湿效果;党参、甘草、大枣可改善气血、平衡阴阳。随证加减,基于整体治疗体现治疗的针对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7],半夏可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胃溃疡;黄芩的活性成分黄芩苷可杀灭幽门螺杆菌,还能促进消化;党参(或甘草)等成分还能提高胃黏膜屏障及其防御功能,促进胃黏膜的再生和修复。

PGⅠ源自于胃底腺内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PGⅡ则由贲门腺、幽门腺和十二指肠上段分泌[8],这两种物质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数量,PGⅠ/PGⅡ比值≤7.5多考虑为胃黏膜发生溃疡或糜烂。IL-2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IL-32是一种蛋白质,主要源自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在先天免疫、后天免疫应答时及组织炎症和损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IL-8是由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招募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调节;IFN-γ为重要的抗感染因子,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活性;TNF-α是一种前炎症因子,可与其他炎症促进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炎症级联反应[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GⅠ、PGⅠ/PGⅡ均高于对照组,PG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32及IL-8均低于对照组,IFN-γ、IL-2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有效调节胃蛋白酶原水平,改善胃功能,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为胃黏膜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抑制炎症反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周芳,陈云斌.半夏泻心汤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7):48-50.

[2]薛铮,卢磊.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2):49-51,66.

[3]徐汤舟,毛吉波,刘海英,等.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及对胃蛋白酶的影响[J].新中医,2024,56(14):25-29.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36.

[5]陈利帮,王桐生,何春远,等.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肝胃郁热型疗效分析[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11):1227-1230,1235.

[6]孙红中,马红梅.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对患者胃镜征象中充血及水肿程度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5):59-61.

[7]白雪峰,惠彩霞.半夏泻心汤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对慢性胃炎免疫功能及胃黏膜环氧化酶-2血清前列腺素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721-1723.

[8]顾长好,刘盛军,林维进.西药四联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伴Hp感染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1):153-155.

[9]刘婉,汪湃,晋颖,等.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清除率及胃肠黏膜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24,41(1):29-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