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缓解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余丽媛

摘要:目的 探讨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缓解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实验组给予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力学参数。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膝关节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膝关节Q角、内外翻轴距均低于对照组,HKA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缓解期膝骨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力学参数,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坐位调膝法;本体感觉训练;膝关节功能;力学参数

膝骨关节炎(KOA)为中老年人常见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还可严重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2]。中医将该病归属于“骨痹”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与筋骨失衡、以筋为先密切相关,强调“筋骨并重”从而改善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3~5]。本研究旨在探讨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在缓解期KO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满足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6];处于缓解期;患者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膝关节急性炎症期;患有其他类型关节疾病;有膝关节置换或其他相关手术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

采用㨰法放松患者的相关肌肉群,进而使用拇指按揉、点按等手法对膝关节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在髌韧带部位进行弹拨处理,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接着,通过按揉髌骨,配合膝关节屈伸、内旋和外旋等被动运动,进一步松解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推拿治疗每2天进行一次,每个疗程为期2周,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接受2次疗程。

1.2.2 实验组给予坐位调膝法和本体感觉训练

(1)坐位调膝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观察患者站立时膝关节的内外翻倾向,评估下肢力线的偏移情况。患者在坐位下保持双脚平行且足尖向前的姿势,医生站在患者前方,双脚夹住患者的患足以固定位置,双手拇指分别置于患者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即内、外膝眼。医生嘱咐患者缓慢起立并再缓慢坐下,过程中医生的拇指向上并向内施加压力,以此调整膝关节力线及矫正髌骨的外移,达到松动髌股关节的效果。同时,医生的其余手指环抱腘窝,通过内旋和外旋患者的胫骨,进一步松解胫股关节,增强关节灵活性。每2天治疗1次,2周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2)本体感觉训练:为增强患者的本体感觉能力,治疗组还进行了系统的本体感觉训练,包括半蹲重心转移、空中蹬车以及步伐训练。半蹲重心转移训练要求患者背靠墙壁,膝关节轻度屈曲,将重心转移至一侧下肢,保持3 s后将重心转移至另一侧下肢,反复进行,共完成3次;空中蹬车训练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患者仰卧,双腿交替踩踏,持续30 s,随后休息1 min,重复4组;步伐训练包括不同类型的行走练习,如侧向并步、交叉步以及前进步和后退步,每次练习3 min,休息1 min,重复4组。所有训练项目每2天进行1次,2周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疼痛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日常活动能力显著提升;有效,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关节活动度有所增加,疼痛程度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未见好转,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未有明显变化[7]。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采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8]评估,包括久坐痛感、行走痛感、僵硬程度、上下楼梯疼痛及日常活动,评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差。(3)比较两组膝关节力学参数:膝关节Q角、内外翻轴距、HKA及膝关节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膝关节力学参数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膝关节Q角、内外翻轴距均低于对照组,HKA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膝骨关节炎发病根源在于人体年老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风寒湿气侵袭经筋,深入骨髓,导致筋骨失调,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及屈伸困难等症状[9]。骨痹的发生是由于体虚腠理空疏,使风寒湿邪侵入,形成痹症。因此,膝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特点可以归结为筋骨失衡,尤以筋的失衡为主。推拿为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操作简便且易于推广,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患者舒适度,但其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术者的技能和操作规范,且对改善关节功能和生物力学参数的效果相对有限。

坐位调膝法源自上海丁氏推拿流派,通过精确刺激膝关节局部的痛点及相关肌肉群有效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减轻疼痛、发挥抗炎作用,还可调节膝关节的力学结构,如调整内外翻力矩和下肢机械轴,进一步增强关节稳定性,调整髌骨运动轨迹和改善膝关节Q角,使髌股关节的软骨面更加贴合,减少关节面应力集中,有效减轻疼痛、提升关节功能、改善力学平衡及膝关节微循环。本体感觉训练的核心目标在于增强本体感觉系统的功能,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刺激和训练本体感觉感受,提高关节、肌肉对位置和运动变化的感知能力,改善运动控制和反应速度,同时降低因本体感觉能力不足导致的运动不协调或受伤风险,促进运动协调性和稳定性[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膝关节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膝关节Q角、内外翻轴距均低于对照组,HKA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缓解期膝骨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力学参数,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安,任丽珠,谢云兴,等.坐位调膝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缓解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22):30-33,48.

[2]许辉,解骏,肖涟波,等.点按局部腧穴与坐位调膝法联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6):2125-2131.

[3]张爱峰.坐位调膝法配合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健康教学在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病房患者中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5):2837-2840.

[4]吴凯丽,刘敏,史丹辉.腧穴热敏化艾灸结合坐位调膝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106-108.

[5]龚健.雀啄针刺法合坐位调膝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6):79-80.

[6]革康成,郑媛媛,汤春春,等.滋水涵木电针法配合坐位调膝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药研究,2024,4(1).

[7]康知然,龚利,邢华,等.坐位调膝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理念与原理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4(4):98-102.

[8]付阳阳,龚利,姜淑云,等.坐位调膝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即刻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8):32-34,44.

[9]许辉,康冰心,钟声,等.点按局部腧穴与坐位调膝法联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2):216-221.

[10]沈培鑫,罗心,车欣恒,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关节负荷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7):854-8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