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通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作者: 韩金安 杨启光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常见的以颈项部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前临床对CSR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很多患者在非必要手术的情况下更倾向保守治疗。三阳通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合谷、中渚、后溪、鱼际、外关为主穴进行针刺,配合颈部吸附易罐,同时进行一系列颈部运动以缓解症状。探讨三阳通督法治疗CSR的理论机制,为保守治疗CSR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易罐;三阳通督;穴位
1三阳通督法操作
1.1 针刺操作
单侧取穴:合谷、后溪、外关、中渚、鱼际。
患者取坐位。合谷穴直刺0.5~1寸,行捻转泻法;中渚穴直刺0.3~0.5寸,行捻转平补平泻法;后溪穴直刺0.5~1寸,行捻转平补平泻法;外关穴直刺0.5~1寸,行捻转泻法;鱼际穴直刺0.3~0.5寸,行捻转平补平泻法。诸穴得气即止,留针20 min。
1.2 易罐操作
针刺治疗的同时,医生用拇指、食指捏住易罐,排除空气,沿斜方肌中上段、肩胛提肌上段、斜方肌下段和前锯肌、胸锁乳突肌下段拔罐。易罐吸附后,做与项争力、往后观瞧、颈项侧弯、前伸探海、回头望月、颈项环转运动,每组动作重复12次。
具体动作要领如下:(1)与项争力,两只手放到颈后,用力前拉颈部,头部用力向后仰,同时两手食指、中指从上到下依次按压第一节到第七节颈椎突起。(2)往后观瞧,头部后仰并缓慢向一侧偏转,尽量望向肩膀后方,然后恢复原位,再换另一侧重复。(3)颈项侧弯,缓慢倾斜头部至一侧肩膀附近,保持5 s后换边重复。(4)前伸探海,头颈前伸并侧转,窥探前下方,犹如海底窥物,左右交替,反复进行。(5)回头望月,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至最大限度,感受颈部侧面拉伸,然后换边重复。(6)颈椎环转,缓慢将头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转运动,尽量使头部转动到最大幅度。
2针刺治疗机制
中医认为,针刺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中医针刺治疗CSR的要点在于调筋、调肉、调骨,不仅可松弛筋肉、降低肌肉紧张度,还可作用于神经系统,达到镇痛、抗炎、促进局部微循环的作用。
2.1 镇痛
疼痛主要源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感知并产生疼痛信号,这些信号通过脊髓后角的突触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痛觉。针刺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末梢阻断痛觉信号的传导,提高外周神经损伤后痛觉阈值,从而降低疼痛敏感度。此外,针刺还能刺激伤害性感受器,释放阿片类多肽、P物质等多种镇痛因子,达到镇痛效果。针刺所产生的输入脉冲可激活脊髓上组织,产生镇痛效应。无论是通过“丘脑中核-前脑回路-束旁核”“中脑-缘”系统,还是丘脑级的痛觉调控网络,针刺均可发挥镇痛作用,展现出广泛的镇痛效应[1~3]。
2.2 抗炎
CSR患者根性痛的出现与炎性物质释放密切相关。患者椎间盘退变,神经根附近组织受压,不断释放炎性物质以及神经肽类物质,进而引起局部疼痛不适,因此治疗需着眼于消除炎症。针刺疗法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其抗炎机理可能涉及调控内分泌系统,刺激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内啡肽等物质,进而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减少IL-1β、IL-6、TNF-α等的炎症介质释放,从而达到抗炎效果[4~6]。
2.3 改善局部微循环
在分子层面上,针刺通过调控血管舒缩活动、血流速率促进外周神经营养代谢,加速神经损伤修复,从而缓解疼痛。针刺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加快血液流速,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血流量,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目的。
3易罐治疗机制
易罐是一种新型的硅胶罐具,它可吸附在身体表面,从而在皮肤上形成一个瘀血罐斑,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代谢,使疲劳的肌肉组织因血液灌注改善后得以缓解,通过调节身体痛觉中枢提高痛阈。同时,易罐也可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解痉止痛,具有舒缓疲劳、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7]。
3.1 传统中医学认识
易罐法是对传统罐法的继承与发展,它是在人体经络或经筋上施术,“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易罐疗法可疏通经络、舒筋活络而利于运动。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经脉起着关键作用,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沟通人体表里内外,运用易罐调节经筋可使机体协调平衡。《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易罐疗法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利用负压原理使罐具吸附在体表相关腧穴上,从而发经气,开腠理,引邪出。
3.2 现代医学研究
负压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疼痛阈值、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是易罐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崔帅等[8]认为,罐内负压是拔罐发挥作用的关键,罐内负压与罐斑的形成密切相关,形成的罐斑又能舒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局部微循环,有效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修复及再生,恢复身体机能。唐晓等[9]研究表明,吸罐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病变部位血流量增加,可明显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机体痊愈。
4选穴的理论依据
4.1 合谷穴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其功效善于调气血,大肠经在手、肘、上肢、肩等处经行,对其进行针刺可疏通机体气血,使人体气机条达,经络血液循环通畅,从而缓解手、肘、上肢、颈肩等部位的疼痛麻痹不适,体现了针灸治疗学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大法。《席弘赋》中关于合谷穴提到“于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对于各种病因病机所引起的上肢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可通过针刺合谷穴缓解,还可治疗从手到肩、从肩到项等部位的疼痛麻木不适,通经活络,祛邪止痛。刺激合谷穴可增加阿片肽和β-内啡呔分泌,从而提高痛阈及耐痛阈[10]。
4.2 中渚穴
中渚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输穴,“渚”本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本穴指的是三焦经的痰湿之气汇聚于此。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痹症”,“风寒湿气杂至合而为痹”,本穴的祛湿散寒通络作用正可解决此问题。中渚穴兼顾“治外经 ”和“主体重节痛 ”两方面,既善治沿经脉走行出现的病症,针对肢体关节疼痛重坠的疾病也多有良效。但是,中渚穴下浅层有指背神经走行,刺之可以缓解手指局部麻木及屈伸不利等症状。《灵光赋》中对于中渚穴的治疗手指麻木的功效赞叹有加,其中的具体论述是“五指不使中渚取 ”。《医学纲目》中称中渚穴能治疗臂痛连腕,中渚穴在针灸实践中一直是治疗臂、肘、腕、指等上肢疼痛的重要穴位。另外,在《勉学堂针灸集成》记载中,渚穴是治疗臂细无力的良穴,正应CSR日久出现的肌肉萎缩症状。
4.3 后溪穴
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经相互连接,且又八脉交会通督脉。督脉“夹脊抵腰中”,足太阳经循行过颈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穴可疏通局部经络[11],行气舒筋,且督脉主一身之阳,同时又可振奋阳气,畅达腰脊。“输主体重节痛”,其作为小肠经的输穴又可增强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后溪穴治疗颈项疼痛,疗效立竿见影。《灵枢·杂病》提到“项痛……不可以顾,刺手太阳”,明确阐述颈项强痛可以用针刺手太阳的后溪穴达到治疗目的。已有研究显示,针刺后溪穴可刺激中枢前回活动,从而对颈腰背部肌肉进行协调,平衡脊柱两边肌肉,故可常用于与督脉相关的疾病[12]。
4.4 外关穴
外关穴隶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主血,是气血流通的主要通道,针灸治疗可使气血通畅,起到行气止痛、沟通气血的功效。上肢是外关穴的主要功能,外关穴也是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颈肩痛的常用选穴,对由外邪侵袭、寒邪凝滞所致的筋骨痉挛、麻木、疼痛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是针灸常用的选穴。董健等[13]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外关穴有显著疗效。
4.5 鱼际穴
鱼际属手太阴肺经,为所选的唯一个阴经腧穴,选取鱼际穴以达到“从阴刚阳、阳病治阴、阴阳结合”的目的,从而沟通人体阴阳,使机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肺经经气达于指,“气为血之帅”,刺鱼际能调经络之气血,血脉通畅,则患肢麻木消[14]。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多为颈项部、上肢放射疼痛、活动受限,此属手三阳经、手太阴经及督脉的巡行所过,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又因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表里,对鱼际穴的针刺能体现中医阴阳平衡,表里共治的思想,具有整体调节,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从而缓解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15]。
5结束语
三阳通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利用针刺治疗的抗炎、镇痛以及促进局部微循环等作用机制通调督脉及三阳经气血,活血通络,调和阴阳,从而减轻甚至消除颈肩背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感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配合颈肩部易罐治疗有效解除组织受压情况,解痉止痛,进一步缓解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二者配合治疗CSR可发挥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庆勇,屈媛媛,冯楚文,等.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J].中国针灸,2020,40(8):907-912.
[2]简婵,黄洁,汪文卉,等.员利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6):1420-1424.
[3]李媛,吴凡,程珂,等.针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机制[J].针刺研究,2018,43(8):467-475.
[4]王家有,潘三强,宿宝贵.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与针刺治病的关系:针刺作用途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3(3):229-232.
[5]刘霞,钟欢,刘琼,等.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免疫及代谢调节机制的对比研究[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1-3.
[6]夏益,彭晓磊,畅慧梅,等.通督调手三阳经穴位埋针法联合牵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78):210-213.
[7]钟土元,江山红.肌筋膜易罐易棒手法调理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7:1-2.
[8]崔帅,崔瑾.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6):506-510.
[9]唐晓,肖雪花,张国庆.腰痛患者拔罐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针刺研究,2012,37(5):390-393.
[10]黄树现,文珊英,陈家兴.温针灸配合个体化康复训练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3,36(6):1439-1441.
[11]胡情,张天生,苏嘉琪,等.针刺对穴“后溪-环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8):64-70.
[12]张娜,王兴丽,和平.针刺后溪穴联合桃仁杜仲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腰椎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3,45(11):1872-1875.
[13]董建.针刺外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0(1):38.
[14]林颖曈,黄远程,钟莎,等.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9):2394-2403.
[15]孙璐璐,海英.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探析:基于国内文献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5):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