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 王晨 陆黎春 李功波 朱文昱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ysC、MMP-9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血清CysC 、MMP-9水平,提高整体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胱抑素C;并发症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指脑动脉壁因局部薄弱或病理性扩张形成的瘤样突起,发病人群以40~60岁人群为主[1]。开颅夹闭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创伤性较大,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发生率高[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其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微导丝等介入器材引入动脉瘤内,释放栓塞材料,通过机械性填塞封堵动脉瘤腔,从而阻断血液进入动脉瘤,防止其破裂,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3]。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医院共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脑动脉瘤诊断标准[4];年龄40~60岁;对研究目的、治疗方案有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有明确对造影剂过敏史且无法预防或处理;存在其他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预期生命不足1年;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不愿意或无法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和随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略微后仰,头架固定,具体位置根据动脉瘤的解剖位置进行调整,沿着前额部或颞部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暴露颅骨。使用气钻或开颅锯切除颅骨片,暴露硬脑膜,切开硬脑膜,用手术钩将其牵开,暴露脑组织和动脉瘤所在的脑动脉。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显微操作,分离动脉瘤周围的蛛网膜和脑组织,暴露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注意避免损伤正常血管和神经结构。进一步暴露动脉瘤的颈部(动脉瘤与供血动脉相连的部位),显微镜下使用动脉瘤夹闭器夹住动脉瘤颈部。夹闭时需要确保夹闭器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部,使用术中多普勒超声或显微血管造影确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供血动脉保持通畅。再次进行显微血管造影确认动脉瘤完全夹闭且无残余血流,仔细检查夹闭后的动脉瘤和供血动脉,确保无出血风险,逐层关闭脑组织,用手术线缝合硬脑膜,并放置一层仿生膜或硅胶膜防止脑组织粘连,重新固定颅骨片,使用钛板或缝线固定,并逐层缝合头皮切口。术后24 h内进行CT或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及是否有并发症,术后常规给予抗痉挛药物。

1.2.2 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手术前患者禁食8 h,根据患者情况,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6-8F的导管鞘,导引导管经股动脉、髂动脉进入主动脉弓,然后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根据动脉瘤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通路。通过导引导管将造影剂注入目标血管,实时监测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周围血管的走行,进一步确定栓塞方案。在导引导管内置入微导丝和微导管,通过透视引导,将微导丝、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囊内,注意避免损伤瘤颈或瘤壁,微导丝通过瘤颈进入瘤腔后,微导管随之进入瘤腔。通过微导管向动脉瘤内释放可解脱的弹簧圈,放置一个支撑性弹簧圈固定,然后逐步放入多个弹簧圈,直到完全填满动脉瘤腔,要注意弹簧圈的大小、数量和密度,使之既能有效栓塞,又能避免破裂瘤壁,对于宽颈动脉瘤或形态复杂的动脉瘤,可先在瘤颈部位放置支架,再通过支架网眼进行弹簧圈栓塞,防止栓塞材料脱落至动脉主干,在动脉瘤颈部放置球囊,暂时充盈球囊以压迫瘤颈,待瘤腔内栓塞完成后再撤出球囊,栓塞完成后,通过导管再次注入造影剂,确认动脉瘤是否完全栓塞、瘤内血流是否中止,并排除栓塞材料外漏或瘤壁破裂的可能。验证无误后,缓慢撤出微导管和导引导管,逐步拔出股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进行闭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瘤完全闭塞,无再出血或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或无残余瘤颈,为显效,脑动脉瘤部分闭塞,残余瘤颈存在但无再出血,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瘤缩小或部分闭塞,为有效;脑动脉瘤未能有效闭塞,存在残余瘤体或瘤颈,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瘤几乎未变或恶化,为无效[5]。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血清胱抑素C(CysC)、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采集4 mL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将血清样本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加入ELISA板中,经过孵育、洗涤和二抗标记,加入显色剂显色,通过酶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定量分析CysC和MMP-9的浓度,最后使用酶标仪在指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结果。(3)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6]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CysC、MMP-9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ysC、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ysC、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体现在既能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也能保留周围正常脑组织的血供[7]。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经导管途径将栓塞材料精确送至动脉瘤内,形成致密的栓塞,有效地阻断动脉瘤内血流,降低了破裂风险。此外,对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备再次介入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CysC、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CysC作为内源性蛋白酶抑制剂,其异常升高与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MMP-9通过分解细胞外基质,参与动脉瘤壁的降解和破裂。栓塞术通过在动脉瘤腔内建立血流屏障,降低动脉瘤壁的机械应力,减少CysC和MMP-9释放,进而阻止动脉瘤进一步进展,降低破裂风险。同时,栓塞术过程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进一步抑制MMP-9活性。本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相较于传统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不涉及颅内结构暴露,减轻了手术创伤,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尤其在高危和难以夹闭的动脉瘤中更具优势。影像引导下的实时操作可确保栓塞精准度,降低栓塞材料误入正常脑血管的风险,同时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动脉瘤破裂等急性并发症,神经功能保留较好,认知和运动功能受损风险低,术后患者恢复快。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血清CysC、MMP-9水平,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钟玉霞,谢镇明,钟玉云,等.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11):1160-1163.

[2]王建华,莫教彬,候建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22,33(12):1545-1547.

[3]代全德,许斌,徐忠海.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对患者炎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3,40(3):540-543.

[4]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9):634-664.

[5]徐忠海,许斌,代全德.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3,40(6):1152-1155.

[6]黄杨,施加加,孙莹,等.改良Barthel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2):215-217,221.

[7]舒波,出良钊,甘鸿川,等.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3,23(2):92-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